新闻中心

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成立,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揭牌

2019/03/26    信息来源: 北大新闻网   作者:    编辑: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成立

2018年12月14日上午,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成立大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举行。北京大学校长郝平、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刘贵芹、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国际合作司负责人田林、埃塞俄比亚总理特别顾问阿尔卡贝·奥克贝(Arkebe Oqubay)、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杰·梅森(Roger Myerson)和埃德蒙·费尔普斯(Edmund Phelps),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等国内外兄弟院校和有关政府部门、国际机构、企业和媒体的400多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的成立。贝宁总统帕特里斯·塔隆(Patrice Talon)、波兰总理马蒂乌斯茨·莫拉维茨基(Mateusz Morawiecki)、塞内加尔总统马基·萨勒(Macky Sall)发来贺信。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由南海控股、霍英东基金会、富邦金控、新鸿基地产、新东安有限公司、信兴教育慈善基金会、和的慈善基金会等捐资支持。

郝平、林毅夫与学生合影

成立大会正式开始之前,郝平、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在贵宾室与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2018年入学的第一届博士研究生进行了亲切交流。郝平鼓励同学们珍惜机遇,脚踏实地,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发展领域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上午九点,成立大会正式开始。

郝平指出,“新结构经济学”是中国知识分子立足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现实现象,进行科学前沿研究和知识创新的一个重要成果。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的成立开创了我国社会科学理论自主创新之先河。郝平希望,研究院继续积极深化自主理论创新,夯实学科建设基础,推进国内外实践与交流合作、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为引领国际学术思潮、增进人类知识与福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卓越的贡献。

郝平致辞

阿尔卡贝在致辞中对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的成立致以热烈的祝贺,对林毅夫教授和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为非洲国家提供政策咨询和发展实践服务表示感谢。他表示,理论一定要契合政策制定的角度,才能对实际产生影响和作用。“新结构经济学”是基于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实际发展经验的理论,为非洲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思路,受到许多非洲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对这些国家的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阿尔卡贝致辞

埃德蒙·费尔普斯表示,林毅夫教授在过去几十年一直都站在发展经济学的前沿。研究院的建立恰逢其时,因为现在中国从世界其他国家获得技术转移的机会更加小了,西方现在也越来越缺乏新的主意、新的点子。建立中国和西方之间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是研究院应该担负的重要责任。

埃德蒙·费尔普斯致辞

刘贵芹期冀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引领学术思潮,推进实践创新,面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发挥高架桥作用。

刘贵芹致辞

田林希望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继续深化国际发展领域的实践,帮助非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更好规划自身发展路线并最终实现繁荣发展,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现。

田林致辞

于品海表示,“新结构经济学”是我国目前唯一自主原创并有世界性影响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不仅在非洲、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得到重视,在已步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波兰也得到肯定和运用,展示了中国经验和中国理论在世界的影响力。

于品海致辞

林毅夫对各上级部门、各兄弟院校、学校各级部门以及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院董会成员、参会嘉宾、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经济学研究目的和理论作用,不仅在于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帮助人们改造世界,造福世界。中国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绩是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是理论创新的金矿。在反思主流经济发展成败的基础上,“新结构经济学”的提出是总结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发展成败经验以进行理论创新的一个努力。他表示,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将立足中国及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深化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创新、运用与推广,建成引领国际发展思潮的学术研究基地和世界一流的旗舰型智库机构。

林毅夫致辞

在来宾的见证下,郝平、刘贵芹、田林、阿尔卡贝、埃德蒙·费尔普斯、于品海、林毅夫共同为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揭牌。

揭牌仪式(李香花 摄)

背景阅读: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是中国第一个以社会科学自主理论创新为宗旨的科研机构,旨在立足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深化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创新、运用与推广,建成引领国际发展思潮的学术研究基地和世界一流的旗舰型智库机构。其前身为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由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创办于2015年12月,是国家首批高端智库试点单位之一。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揭牌

12月10日上午9时,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揭牌仪式暨2018年度中心学术研讨会在中关新园1号楼群英厅举行。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副校长龚旗煌,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北大相关职能部门人以及BIOPIC主任谢晓亮、BIOPIC师生和媒体代表等200余人共同见证BIOPIC揭牌仪式。揭牌仪式由BIOPIC常务副主任苏晓东主持。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曾获李兆基和邵氏基金会支持。

活动现场

郝平指出,自2010年建立以来,BIOPIC研究人员在单细胞高通量基因测序和单分子单细胞动态成像、基因表达调控研究与基因编辑等前沿创新领域做出了一流的研究成果。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考察调研期间,专程考察BIOPIC,对谢晓亮教授和中心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郝平回顾了习近平考察BIOPIC的情形,并指出,北京大学一直坚持面向重大科学问题、面向重大国家需求、面向重大学科交叉、面向重大仪器研制,致力于重大原始创新和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BIOPIC成立是北大基础科研和临床医学相结合的重要范例。郝平表示,学校将继续加大对BIOPIC的科研投入力度,支持BIOPIC蓬勃发展。他希望,BIOPIC师生能够再接再厉、不断创新,为北大交叉学科发展、“双一流”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郝平讲话

曹雪涛回顾了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的历史渊源,充分肯定了北大敢为人先的精神以及近年来在内涵式发展中取得的突出成绩。他认为,BIOPIC具有领军科学家和科学家团队、引领性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体系、良好的装备和运行顺畅的一流平台、支撑性的体制和文化等重要条件。曹雪涛希望进一步加强北大与南开的关系,全方位开展合作,共同为高校事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作出应有的贡献。

曹雪涛讲话

谢晓亮感谢学校多年来对BIOPIC的支持与帮助,他介绍了2018年度BIOPIC在学术出版、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基础建设和人才引进等各方面的进展。谢晓亮表示,BIOPIC全体人员将一如既往地专注科研事业,为北大学科发展贡献力量。

谢晓亮发言

揭牌仪式上,郝平、曹雪涛、龚旗煌、谢晓亮共同为BIOPIC揭牌,这标志着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正式成立。

揭牌仪式

揭牌仪式后,BIOPIC2018年度学术研讨会召开。曹雪涛围绕“固有免疫现今的研究的热点和进展”作了大会专题报告。BIOPIC赵新生、张泽民、谢晓亮、魏文胜、汤富酬、孙育杰、苏晓东、黄岩谊、葛颢、高毅勤、白凡和高歌等12位PI(Principal Investigator)分别报告了本组在2018年度取得的研究成果,并介绍了下一阶段新的研究课题和方向。

学术研讨会期间,BIOPIC举行了一年一度的锐驰奖学金颁发仪式。本年度共有12名同学获奖。谢晓亮在奖学金致辞中鼓励同学们充分利用BIOPIC优越的学习和工作条件,继续发扬创新精神,做持续深入成体系的研究,敢为人先,不负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合影留念

附BIOPIC简介: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medical Pioneering Innovation Center,BIOPIC)是以技术驱动为核心理念,以最先进的成像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与生物基础研究和医疗诊断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实体研究中心。BIOPIC现有12名研究员,主任为谢晓亮教授,常务副主任为苏晓东教授,副主任为张泽民教授。

BIOPIC的前身是8年前成立的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dynamic Optical Imaging Center, BIOPIC)。2010年12月,时任哈佛大学Mallinckrodt化学和化学生物学讲席教授的谢晓亮在目睹国家飞速建设、科学研究全面成长的背景下,怀揣着建设生物医学交叉学科、夺取科学技术金牌的梦想,秉持着基础研究带动技术驱动实现临床应用的理念,在北京大学的支持下,领衔成立了BIOPIC。

BIOPIC成立8年来,在谢晓亮教授带领下,吸引了北大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计算机及工程科学等各学科的科研力量,在单细胞高通量基因测序和单分子单细胞动态成像、基因表达调控研究与基因编辑等前沿创新领域做出了一流的研究,相关研究不仅发表在Science、Nature、Cell等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还实现了原创科研仪器开发。

BIOPIC同时汇集了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临床资源优势,将基础研究的突破完美应用于生物医学临床应用,解决了生殖、癌症等与人类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世界上第一例“MALBAC婴儿”在这里诞生。2016年6月,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Beijing Advanced Innovation Center for Genomics, ICG)在BIOPIC成立。2018年7月,中心主任谢晓亮教授正式全职回归北大,担任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2018年11月,北京大学正式批准BIOPIC成为新体制研究机构,BIOPIC的发展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目前,BIOPIC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基础研究: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肿瘤免疫,生物化学,生物信息学,生物物理化学,计算系统生物学;

技术开发:单细胞基因组学技术,高通量测序,基因编辑技术,微流控技术,单分子成像技术,超高分辨率成像技术,无标记成像技术,生物大数据分析挖掘与可视化技术;

临床转化:与生育相关的基因检查,植入前胚胎基因筛选, 癌症免疫疗法,癌症早期检查,基因编辑技术介入治疗。

上一条:北京大学与香港大学开展新型本科双学位项目合作 下一条:不慕繁华,依子空谷——记中国诗词大会冠军暨工学院2013级直博生陈更

关闭

版权所有2021©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京ICP备15026609号-1

地址:北京大学镜春园75号|邮编:100871|电话:86-10-62759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