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校庆专稿】120个关键词解读北大之八:精神传统篇

2018/05/10    信息来源: 北京大学新闻网   作者:    编辑:

  北大有它永恒的魅力。这魅力来自历史、更来自历史的漫长行进中形成的北大精神。

——谢冕《一百年的青春》

  几年以前,北大的有关单位曾举行过多次座谈会,讨论什么是北大的优良传统这个问题。同对世界上其他事情一样,对这个问题也有种种不同的意见。

——季羡林《巍巍上痒 百年星辰》

  北大的传统究竟是什么?这是北大人一直在思考和讨论的问题。有人说是兼容并包,有人说是综合创新,有人说是科学民主,观点分歧,莫衷一是。

——黄枬森《我所理解的北大精神》

  85、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考察北大时指出:“五四运动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为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京大学是这场伟大运动重要的历史见证者和精神传承者。五四运动奠定了北大的精神底蕴,此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代代北大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的内涵,使其日益成为北大精神的核心。

  86、勤奋 严谨 求实 创新

  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长久的历史积淀使北京大学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说勤奋,战争年代的北大学子在炮火和硝烟中笔耕不辍,和平年代的图书馆、实验室中依然是北大人忙碌的身影;论严谨,文史学科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理工学科精益求精、锱铢必较;讲求实,费孝通深入江村开展社会调查,马寅初校长“单枪匹马”坚持“新人口论”的风采犹存;谈创新,北大一直在持续改革中前进,引领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进步,培养着“引领未来的人”。

  87、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延揽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在北京大学就职或任教。蔡元培说:“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88、繁荣学术 追求真理

  北大成立25周年时,身为北大教员的李大钊感言:“只有学术上的发展,值得作大学的纪念。只有学术上的建树,值得‘北京大学万万岁’的欢呼!” 新中国成立后,北大师生在“两弹一星”研制、百万次电子计算机问世、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中建立了不朽功勋;改革开放以来,北大人贡献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稀土分离理论及其应用、股份制与产权制度改革等重大科技和思想理论成果,继续发挥着引领时代进步的作用。北京大学也在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北大必须把繁荣学术、追求真理作为根本追求。”

  89、《新青年》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杂志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至北京。北大迅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北大师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军。自此,北京大学传承新文化运动的薪火,在大学精神的塑造和大学文化的建设中发挥着示范引领的重要作用。

  90、“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

  鲁迅在《我观北大》中说:“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长期以来,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办学方向和价值导向的基础上,北京大学始终引领社会之风气,挺立时代之潮头,投身社会发展的洪流中,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但开风气不为师”。

  91、牺牲主义

  1927年12月20日,北大在杭州举行建校29周年纪念会,马寅初作《北大之精神》的讲演:“回忆母校自蔡先生执掌校务以来,力图改革,五四运动,打倒卖国贼,作人民思想之先导。此种斧钺加身毫无顾忌之精神,国家可灭亡,而此精神当永久不死。既然有精神,必有主义,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从沙滩红楼到未名湖畔,从西南联大时期到改革开放新时代,北京大学师生校友“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的家国情怀生生不息。

  92、红楼

  红楼原为北京大学第一院,是1916年至1952年期间,北京大学的主要校舍所在地之一。整座建筑通体用红砖砌筑,红瓦铺顶,故名“红楼”。它不仅是老北京大学的旧址,还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发祥地,更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内容详见党建思政篇关键词37,39)。开国领袖毛泽东曾在这里工作,鲁迅、胡适、钱玄同、沈尹默、刘半农等曾在红楼执教,这里也曾走出沈雁冰、朱自清、俞平伯、冯友兰、张中行、任继愈、季羡林等知名学者。这些历史和人文渊源,赋予了红楼更多的含义。历经时代变迁,红楼始终令人瞩目。在北大人心中,红楼不仅仅是一栋建筑,更是历史的和精神的存在。

  93、刚毅坚卓

  “刚毅坚卓”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训。1937年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夏宣告结束。前后历时九年,大师云集,人才辈出。联大纪念碑碑文中写道:“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在北京大学举行的西南联合大学建校80周年纪念大会上,北大校长林建华说:“联大云集了四方的名师,他们有着不同的风格、气象,形成了众多的学术流派,这也是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传承与体现。”

  94、燕园

  北京大学目前所在的校园,原为明代米万钟的“勺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镇东北部,与圆明园、颐和园毗邻,曾为燕京大学校园,故得名燕园。1952年院系调整,北京大学从红楼搬迁于此,燕园成为北京大学的代名词,一首《燕园情》也被一代代北大学子声声传唱。“燕园其实不大,未名不过一勺水。水边一塔,并不可登;水中一岛,绕岛仅可百余步;另有楼台百十座。但这小小校园却让所有在这里住过的人终生梦绕魂牵。”北大中文系教授谢冕在《永远的校园》这样描述她。燕园从来不只是一个校园,她是人们心中的图腾。

  95、团结起来 振兴中华

  1981年,中国男排首次冲出亚洲,中国女排第一次站上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北大师生率先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喊出了百年中国的主旋律,也发出了改革时代的最强音,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投身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为祖国和民族的发展进步奉献自己的青春与学识。35年后的2016年9月5日,刚刚在里约奥运会斩获金牌的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到访北京大学,“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再度响彻燕园。

  96、守正创新 引领未来

  新时代赋予了新使命,新环境提出了新要求。在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双一流”建设的今天,北京大学提出“守正创新,引领未来”的使命:所谓“守正”,就是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尊重和坚守大学的传统尤其是北京大学创办百余年来的光荣传统,正道而行、弘扬正气,重塑大学的公信与尊严;所谓“创新”,就是要始终保持“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全面深化大学综合改革,始终挺立时代潮头。所谓“引领未来”,就是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的全局,突出自身的主动性与首创性,积极推动改造现实和开创未来。(文/新闻网记者 高雷)

上一条:【校庆专稿】120个关键词解读北大之五:对外交流篇 下一条:北大教授袁行霈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关闭

版权所有2021©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京ICP备15026609号-1

地址:北京大学镜春园75号|邮编:100871|电话:86-10-62759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