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120个关键词解读北大

2018/04/20    信息来源: 北京大学新闻网   作者:    编辑:

编者按:百廿载悠长学府,双甲子薪火相传。今年5月4日,北大将迎来120周年校庆。120周年校庆在北京大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北大将以“成就·反思·未来”为主线,讲述北大故事、传递北大精神价值、反映北大改革发展成果。

《120个关键词解读北大》将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精神传统、党建思政、国际交流、服务社会、后勤服务、北大医学、校园生活等十个方面,选取颇具典型性、代表性的120个关键词,以此为线索,展现北大的历史传统、文化气象、精神魅力。

120个关键词解读北大之一:科学研究篇

  1. 国家最高科技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于2000年,主要用于奖励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科研工作者,该奖项由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是目前国家设立科技领域最高荣誉的奖项。截至目前,共有29位杰出科技工作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其中,吴文俊、王选、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王忠诚、徐光宪、谢家麟、于敏、屠呦呦(按获奖时间排序)等11位为北大校友,人数为中国高校之首。

  2. “两弹一星”元勋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有12位是北大校友,他们分别是:赵九章、郭永怀、钱三强、彭桓武、陈芳允、屠守锷、杨嘉墀、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于敏、周光召。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用“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来概括他们身上集中体现的“两弹一星”精神。

  3.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959年,北京大学化学系师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和有机化学研究所合作,开展了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的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最终于1965年9月完成,同年11月通过国家鉴定委员会鉴定。题为《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的文章署名21人,其中北大化学系7人:邢其毅、季爱雪、陆德培、李崇熙、施溥涛、叶蕴华、汤卡罗。1982年7月,此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基础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4.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如果说活字印刷是一次印刷业革命的话,这个系统的诞生,将是一场新的印刷革命的开端。”《人民日报》文章评价该成果。1980年9月15日,一本26页的样书印刷成功,标志着上千年的“铅与火”的时代的谢幕和“光与电”崭新时代的开启。这本小册子是《伍豪之剑》,完全由北京大学校友王选院士发明的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排出。王选也被称为中国“一座自主创新的丰碑”(刘延东语)。

  5. 稀土分离

  1972年,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的徐光宪临危受命——分离镨钕,研究生产稀土的技术。经过艰辛探索,他大胆摒弃国际上通用的离子交换法,成功实现了稀土的回流串级萃取。该理论彻底改变了稀土分离工艺从研制到应用的试验放大模式,实现了设计参数到工业生产的“一步放大”,使我国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产大国”的飞跃,被国际稀土界称为“中国冲击( China Impact)”。徐光宪也成为中国的“稀土之父”。

  6. 屠呦呦

  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17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女科学家、北京大学医学院1951级校友屠呦呦因在疟疾治疗研究中的突出贡献荣获该奖项。她也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7. 儒藏

  2002年10月,北京大学整合文科院系的力量并联合海内外30多家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中、韩、日、越近500位专家学者,正式启动了中国重大基础性学术文化项目《儒藏》,计划用20多年时间,对海内外3000多种儒学典籍文献进行全面整理,集成一部传世儒家文献汇典,这是教育部迄今为止最为重大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目前,9卷本《中国儒学史》也已出版。

  8. “双一流”

  2017年9月20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北京大学顺利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名单(全国共36所),并有哲学、中国语言文学、考古学、数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41个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入选数量居全国高校之首。

  9.新体制机构

  2017年,北京大学提出建设理学、信息与工程、人文、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医学等6个综合交叉学科群,推动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研究,着力提升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秉承以交叉学科为重点、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的宗旨,北京大学成立了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分子医学研究所等13个新体制科研机构。新体制科研机构是北大体制创新和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经费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采取了新的体制机制,汇聚各类学科的优秀学者,探究国际关注的前沿课题。其在教师队伍建设与评聘制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体制机制创新也逐步向全校推广。世界上第一个“MALBAC婴儿”等科技进展就是新体制机构交叉合作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10. 学部建设

  自1999年设立以来,学部为北京大学加强学科整体规划、带动学科结构优化与调整、推进队伍建设和资源整合、促进前沿交叉学科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北京大学拥有人文学部、理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信息与工程科学部和医学部等六大学部。在“双一流”建设中,北京大学依托学部建设6个综合交叉学科群,推动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研究,着力提升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未来,北大将把学部建设作为管理架构综合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强学部的职能,将管理重心下移,支持和鼓励学部在课程选修、专业转换、学科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1. 区域与国别研究

  “区域与国别研究”是北京大学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双一流”建设,在学校层面布局和建设的前沿、交叉学科领域,旨在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引导学者和院系更加关注世界各区域的历史、文化、社会等,带动人文社会科学的布局和研究方向调整。未来,北京大学将在丝路沿线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东南亚学研究中心、欧洲研究中心等现有机构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区域与国别研究建设,进一步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推进学校的学科布局与结构调整,构建中国视角的学术体系,探索具有中国和北大特色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教师评聘制度与组织架构,使北大成为中国乃至国际范围内地区和国际研究的重镇和制度样板。

  12. 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

  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2015年10月10日在北京大学盛大开幕,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和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以“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发展”为主题,进行学术研讨。这是中国目前举办的规模最大、参会学者层次最高的马克思学术研究的国际学术会议,旨在直面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复杂问题,研究和分享中国经验,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传播与发展,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将于2018年5月5日至6日召开。

120个关键词解读北大之二:人才培养篇

  13、十六字方针(德才均备、体魄健全、守正创新、引领未来)

  “贯彻‘德才均备、体魄健全、守正创新、引领未来’的方针,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人才培养体系。北大的教育是为国家和人类的未来奠基,要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学习成长体验,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潜力,更加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既刻苦学习、又快乐生活,既志向远大、又脚踏实地,既诚朴厚重、又奋发有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开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新征程——在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第十三次党员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4、五·四奖章

  北京大学“学生五·四奖章”和“班级五·四奖杯”设立于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前夕,每两年评选一次,分别是北京大学授予学生个人和班集体的最高荣誉,对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集体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迄今为止,北京大学已经连续开展了10届评选工作,共有93位优秀同学获得“学生五•四奖章”、62个班集体获得“班级五•四奖杯”。目前,新一届评选正在进行中。

  15、创新创业

  目前,北京大学已探索形成了集创新人才培养与输送主干体系、创新创业实践与课外活动支撑体系、创业训练与企业孵化实操体系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生态链。近年来,北京大学涌现出微能高芯、ofo、燕园德普、伏牛堂米粉、3W咖啡等一批具有标志意义的学生创业企业,受到各界广泛关注。2014年,北大荣获“2012-2014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15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指导研发基地”称号,2016年入围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16、暑期社会实践

  2017年7月,由北京大学研究生会筹办、来自16个院系的20名硕博生参与的博士生服务团以“牵手中菲”为主题,应邀赴菲律宾调研。这是有32年历史的北大博士生服务团第一次走出国门。“中国精神学习宣讲行动”“北大青年教育扶贫行动”“高级团校学生骨干训练营”“研究生就业见习”“博士生社会服务团”……北大学子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置身时代潮头、扎根祖国基层,在深入社会、融入民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最鲜活、生动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党史、明国情、知社情,孕育了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17、元培改革

  1988年,北京大学首先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十六字方针,拉开了北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幕。2001年,以蔡元培老校长的名字命名的“元培计划”实施。2007年,北大第一个非专业类本科学院“元培学院”成立。北大本科教育改革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了“在低年级进行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在高年级进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逐步实行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和自主选择专业制度”的元培人才培养模式。2016年,北京大学在本科教学改革中全面推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改革思路。

  18、小班课教学

  北京大学自2012年秋季学期正式启动小班课教学的试点工作,推进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双主体作用,增强课程内容的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力,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促进师生互动和交流。每学期,全校有近30门专业必修课、通选课开展小班课教学,配套150个左右研讨型小班,100余名包括院士、长江学者在内的优秀教师长期参与到大班授课和小班课教学中。

  19、博士生“申请-考核制”

  为完善博士生招生选拔制度、丰富人才选拔方式、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强化对科研创新能力和专业学术潜质的考察”,近年来,北京大学率先对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进行了“申请-考核制”的改革与探索。2014年,北京大学9个院系试行以综合素质能力为基础的“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研究生;2017年起,北京大学所有院系均采用“申请-考核制”进行博士生招生。博士生“申请-考核制”也成为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个缩影。

  20、绿色成长方案

  北京大学采取多种举措关心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受助学生制定了个性化的绿色成长方案,覆盖受助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部阶段,不仅关注学生的经济困难,更立足于学生的全方面成才:入学报到时,绿色通道确保顺利入学;在校学习期间,助学贷款、助学金解决后顾之忧;毕业时,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保驾护航。此外,北京大学学生资助中心还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性化定制了燕园领航、燕园携手、优才拓展、青年领袖等13个非经济支持项目,以助力受助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21、名师大讲堂

  2014年10月10日下午,北京大学厉以宁教授在办公楼礼堂以“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为题向近千名师生作报告,这是北京大学“名师大讲堂”的首场报告会。2014年下半年,为落实深入贯彻中央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育教学系统的要求,北大开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名师大讲堂”,聘请厉以宁、梁柱、朱苏力、潘维、韩毓海、程郁缀、孙熙国、钱乘旦、楼宇烈、李伯谦、袁明、于鸿君等12位知名专家教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关键词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鼓励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22、家·国战略

  北京大学全力推进学生就业“家•国战略”,大力倡导毕业生“回家乡做贡献”“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组建毕业生就业党员示范引领班,编辑《北大选调生》电子期刊,连续三年举办北京大学人才论坛,先后与20多个省市共同实施人才林工程,进行定向选调生或专项人才合作,引导和鼓励广大学子到基层、西部及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建功立业。近年来,北大涌现出全国基层就业宣传典型夏海亮、第一届大学生村官陈丽娟等一批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优秀毕业生代表。

  23、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根据国务院有关条例设立的国家级奖项,是我国教育领域中唯一一项国家级奖励,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2001年以来,北京大学共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71项,其中,特等奖1 项,一等奖15项,二等奖55项。2014年,北京大学完成的《北京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等7项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

  24、国家级规划教材

  近年来,北京大学建设了一大批优质教材,其中125项教材入选“十五”国家级规划,424项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119项教材入选“十二五”国家级规划,36项教材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18项教材入选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245项教材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项教材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经典教材。很多教材以其极高的学术水平和价值成为经典教材, 如翟中和、唐孝炎、张恭庆、赵凯华、姜伯驹、王夔、厉以宁、袁行霈等教授编著的教材多次获奖,对校内外本科教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还有数百种优秀教材通过输出版权打入了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

120个关键词解读北大之三:人才队伍篇

  25、近者悦,远者来

  “近者悦,远者来”是北京大学秉承的人才队伍建设理念,即既能把一流人才“引进来”,还要让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在北大更好发展。北京大学通过积极营造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的制度体系,为广大教师提供适合的发展通道。目前北大已形成以两院院士、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千人计划”学者为主体的国际一流学者队伍,以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主体的中青年杰出学者队伍和以校内外各类青年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为主体的优秀青年人才队伍等组成的三个层次的核心人才队伍。

  26、党委教师工作部

  2016年初,北大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了“党委教师工作部”,由党委直接抓教师思想工作,还成立了学校教师师德工作领导小组,将师德评价“前置”,在引进、聘任、考核、晋升、评奖或学校选人用人方面,所有教职员工一旦违反师德都实行一票否决。通过党委职能部门与行政部门的协作,形成了党委领导、党政共抓、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教师队伍管理体制,着力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

  27、预聘-长聘制度(Tenure track制度)

  预聘-长聘制度(Tenure track制度)是北京大学在全校逐步推开的教学科研职位分系列管理改革。该制度自2014年1月1日起在全校全面实施,新进教研系列人员全部纳入“预聘—长聘”制度框架,真正实现了更加严格的择优遴选。同时为老体制教师打开晋升通道,条件成熟的人员通过Tenure评估融入新体制,为进一步推进新老融合积累了丰富经验。

  28、两院院士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6人(其中双聘2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人(其中双聘10人);此外,北大还有25位教师获得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多位教师获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法兰西道德与政治科学院院士等国家相关科学院院士荣誉。

  29、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北京大学作为一所学科众多的综合性大学,除了拥有众多自然科学领域的高端人才外,同时还拥有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顶尖人才。2005年1月,北京大学设立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聘任袁行霈等25位教授为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给予与院士相当的待遇。截至2017年12月,北京大学在校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共13人,他们中已退休的被授予博雅荣休教授称号,在职的被聘为博雅讲席教授。

  30、千人计划

  2008年12月,中央决定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用5到10年时间,有重点地引进并支持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国家“千人计划”的大力实施,有力推动了北京大学的国际一流学者队伍建设,截至2017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达到225人(含青年千人),在国内高校保持领先。“千人计划”学者是北大归国留学人员的重要组成,此外,北大还积极通过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外国专家局“外国高端专家项目”等多渠道的人才计划“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更大力度引进海外人才。

  31、博雅人才体系

  博雅人才体系以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为重心,涵盖博雅讲席教授、博雅特聘教授、博雅青年学者和博雅博士后,集中体现着北大师资人才特色。该人才体系汇聚了一批国际一流的学者、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目前,北大聘任博雅讲席教授69人,其他讲席教授86人,认定博雅荣休教授11人;聘任博雅特聘教授212人;聘任博雅青年学者212人。

  32、蔡元培奖

  “蔡元培奖”是北大颁发给教师的最高荣誉,每五年评选一次。该荣誉奖项是为了表彰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并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中做出突出业绩及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而设立,旨在倡导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师风和优良教风。蔡元培奖被视为北大教授的终身成就奖,没有设置奖金。季羡林、侯仁之、厉以宁、林毅夫等德高望重的大师曾在前两届“蔡元培奖”评选中获奖。

  33、教学名师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北京大学作为大师云集之地,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7人;有“北京市级教学名师”74人;有中组部“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北京大学历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设立北大教师最高荣誉和终身成就奖“蔡元培奖”,举办北大十佳教师、十佳导师等校园名师评选活动,倡导行为世范的师德师风。近年来,北大涌现出“全国模范教师”孟二冬、李小凡为代表的一批师德师风先进典型。

  34、孟二冬

  2006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古代文学教研室孟二冬教授长期甘于寂寞、潜心治学,在新疆石河子大学支教时因劳累过度患恶性肿瘤,医治无效不幸逝世,年仅49岁。孟二冬教授是北大教师“为人师表,品德高尚”的楷模,北大涌现出一批教师,他们以自己可贵的精神品质、深厚的知识学养,吸引和指引着无数北大学子汲汲以学。

  35、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

  北京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旨在提升学校教学科研人员的教学、科研能力,同时强化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仅十八大以来,北京大学就组织培训4次,培训中青年骨干教师约330人次。此外,北大还组织教学基本功大赛,广大青年教师通过比赛在教学技术、课程建设、学术研究等方面切磋交流,对自身的成长产生了巨大作用。比赛至今已成功举办16届。

  36、博士后

  自1985年北大经国家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来,北大始终营造有利于博士后人才成长的政策制度环境与科研学术环境。2016年7月,北大通过《北京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的意见》,启动实施了博雅博士后项目申报评选工作、落实国际联合博士后项目,并开展了博士后年薪制改革。2017年,北大共组织3次博雅博士后项目申报、评审工作,评选出78名博雅博士后。北大还相继与多所国际著名高校建立联合博士后项目,包括北京大学-柏林自由大学联合博士后项目和北京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联合博士后项目等。如今,北大共设立4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涵盖实力雄厚的理学、工学、医学、人文、社科等五大学部、49个国家一级学科中的47个学科。截至2017年12月,校本部累积招收博士后5582名,出(退)站4199名,目前在站1383名。

120个关键词解读北大之四:党建思政篇

  37、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祥地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早介绍、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发祥地。早在1920年,李大钊就在北京大学开设“唯物史观研究”“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运动”“工人的国际运动与社会主义的将来”等3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这是中国首次开设这样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课程,北大成为红色火种最早的萌芽之地。自此,北大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薪火相传。

  38、毛泽东

  “我在李大钊手下在国立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陈独秀对于我在这方面的兴趣也是很有帮助的。”——毛泽东(1936年,延安)

  1918年秋至1919年春,毛泽东在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助理馆员。其间,毛泽东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中国最早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先驱,也受到了新思潮新文化的耳濡目染。从北大回到湖南后,毛泽东踏上了自己的革命之路。

  39、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李大钊1918年起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史学、政治学等系教授,在北大成立了中国北方的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陈独秀1917年受聘为北大文科学长,将《新青年》编辑部迁至北京,使得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两位校友在北大共事结缘,分手后又在北京和上海分别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成就了历史上“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也让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结下了不解之缘。党的一大召开前,全国8个地方党组织负责人中,北大师生和校友有6人,当时全国有党员50余人,在北大工作和学习过的就有23人;党的一大召开时,出席或列席的13位代表中,北大的师生和校友有5人。

  40、中共北京大学委员会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

  1954年,中共北京大学委员会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这次党代会是北大党委成立后在建国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也是院系调整后新组建的北京大学第一次召开的党代会,具有里程碑意义。第一次党代会有将近60天的超长会期;更重要的是,北大党委会明确提出从领导政治运动到保证教学工作的定位转变。

  41、率先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1994年7月,中共北京大学委员会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全国率先提出把北大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此后第十、十一、十二次党代会都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接续奋斗;1998年百年校庆以来,北大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不断迈出新步伐。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大时高瞻远瞩地指出:“党中央作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前进。”

  42、“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大并与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近年来,北大党委按照总书记的指示,着力抓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提升工作针对性、有效性: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名师大讲堂”,深入实施“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计划,创办“教授茶座”“本科新生训练营”“鸿雁计划”等品牌活动,设立北大共青团系统最高荣誉“高君宇奖”,引导北大青年学生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圆梦新一代”。

  43、习近平回信

  2013年5月2日,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回信,肯定他们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和追求。习近平在信中说:“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希望你们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

  44、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近年来,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党委召开了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40多场座谈会、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现场办公会,制定了《实施意见》及10个任务分解方案。各院系、职能部门、直属附属单位和各附属医院开展专题学习活动400余次,拿出了不少叫得响、立得住、师生认可的真招、实招。

  45、中共北京大学委员会第十三次党员代表大会

  2017年11月17日至19日,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第十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这是在北大改革发展进入新时代、全校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回顾了北大近120年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北大与我们党血脉相连、息息相关的光荣革命传统,进一步明确了北大的历史使命与历史方位。大会科学设计了北大“双一流”建设与综合改革的“施工图”,展现了北大进入新时代的新气象,开启了北大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新征程。大会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对学校的领导,继续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毫不动摇地把全校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更加深刻地认识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从十个方面对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党的领导、深化党的建设作出了周密部署,号召全校党员和广大师生员工脚踏实地、同舟共济、奋发有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历史性贡献。

  46、“两个全面融入”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学校党委把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结合学校实际,明确了“两个全面融入”的工作主线:一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指导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各项工作,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办学思想、教育思想,以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用新思想培育一代新人;二是更加自觉地把学校发展方向同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融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健康中国等战略,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4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

  2018年1月23日,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成立,这是经党中央批准的10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之一。该研究院是北京大学学术实体机构,挂靠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院的基本职责是整合学校各院系学科资源、汇集海内外研究力量,突出跨学科、交叉学科的性质,聚焦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高起点、多学科、多角度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与科学体系,不断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校长林建华担任研究院首任理事长,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于鸿君担任研究院首任院长。

  48、李大钊奖

  1920年,李大钊等人在北京大学成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北方建立的第一个党组织。在李大钊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革命意志与北京大学优良传统、大学精神的有机结合。李大钊先生的精神在一代又一代北大共产党人身上薪火相传,又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为传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北大在1995年专门设立了北京大学党务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最高奖——李大钊奖,至今已经评选了11届,90多人获此殊荣。

120个关键词解读北大之五:对外交流篇

  49、南南学院

  “希望你们坚持学习、学以致用,行远升高、积厚成器,努力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各自国家改革发展的领导者。”

——2017年10月11日习近平主席给南南学院首届硕士毕业生的回信

  2016年4月29日,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简称南南学院)正式挂牌成立,旨在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培养高端人才,搭建发展中国家沟通交流平台,推动南南合作为世界共同发展贡献更大力量。2017年7月6日,南南学院首届26名硕士毕业生毕业。

  50、北京论坛

  2004年,北京论坛创立。经过15年磨砺与成长,迄今论坛已迎来来自世界7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位政要和知名学者。北京论坛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总主题,以北京雄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致力于推动全球人文社会科学共性问题的研究,促进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文明对话与和谐发展,为全人类的共同繁荣作出贡献。

  51、北京大学英国校区

  2018年3月25日,北京大学英国校区启动仪式举行。北京大学英国校区是中国的高等学府第一次以独资经营、独立管理形式走出国门开办的实体办学机构。2017年,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与英国开放大学正式签约,购买其位于牛津郡的校舍,着手创办北京大学英国校区。根据规划,该校区目前将主要招收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学生,修读北京大学的金融学、管理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和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北大英国校区的成功设立,是中国高校“走出去”的积极尝试。正如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在北大英国校区启动仪式上发表讲话时说道:“北大在英国办学,这是北大与英国深厚情谊发展的‘一小步’,也是北大乃至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大步’。”

  52、国际文化节

  2018年3月9日,“同文之后:法语文化在中国——法语文化日”在北大举行。此次法语文化日是“北大因你,百廿又新”北大第十五届国际文化节的开幕活动,同时也是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15年来,北大国际文化节从不同的层次维度展现了北大学子的昂扬面貌和跨越国界的深厚友谊。国际文化节起始于2004年,旨在“培养青年全球视野、共建和谐国际校园”,是北大彰显国际化校园和谐氛围的品牌文化活动。

  53、孔子学院

  北大在海外承办孔子学院10所,孔子课堂46个,横跨欧亚非大陆。经过多年建设,孔子学院已成为北大海外交流基地、汉语教学与推广中心和中外文化交流平台。柏林自由大学孔子学院、立命馆孔子学院、朱拉隆功大学孔子学院等先后获得国家汉办授予的“先进孔子学院”荣誉称号。

  54、“60”“380”

  北京大学已与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8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双边交流关系。与此同时,北京大学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等全球一流高校结成战略合作伙伴,设立了剑桥-北大中国中心、斯坦福中心等。北京大学积极筹建并参与国际大学组织,深度参与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及东亚四国大学校长论坛等活动。

  55、燕园嘉宾

  自1998年百年校庆以来,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俄罗斯总统普京、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时任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时任巴西总统卢拉、时任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韩国总统文在寅等50余位国家元首政要,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金融大亨索罗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等社会各界嘉宾,以及剑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著名学府的掌门人等先后到访北大,发表演讲。

  56、港澳台交流

  北大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对港澳和对台工作方针,积极开展面向港澳台地区社会各界的全方面交流,重点拓展与台湾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的实质性、高水平合作关系,并建立了“北大日-台大日”“北京大学香港政治经济文化沙龙”等卓有成效的合作交流机制。此外,学校还高度重视港澳台学生教育培养和港澳台教师人心回归工作,积极探索重实效、有特色的港澳台学生培养体系,着力培养“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拥护祖国统一的青年人才。

  57、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

  2012年,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崔琦成为北京大学“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首位入选学者。北京大学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旨在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邀请各领域的顶尖学者来校举办讲座、开设课程、开展合作研究,在北京大学汇聚一批世界级顶尖学者,着力拓展师生的学术视野。入选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的学者具有“研究水平居世界前沿,学术成果具有全球影响”的特点,入选学者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迈克尔·莱维特、法国著名语言学家贝罗贝教授、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汉斯•约阿斯等先后来北大举办讲座。

  58、留学北大

  每年共有来自世界上130多个国家的超过8000名国际学生在北京大学学习,北大留学生校友中有一位国家元首,多位校友现任或曾任外国政要,几十位校友担任或曾任驻华使节,数十位校友已成为知名汉学家。北大留学生校友、现任埃塞俄比亚总统穆拉图·特肖梅毕业多年始终非常关心北大的发展和变化,“作为北大曾经的学生,我一直以北大为荣;我也非常高兴北大以我为荣。非常感谢北大培养并成就了今天的我。”北大校友泰国公主诗琳通在推进中泰两国文化、教育和科技等领域合作方面作出了重要和独特的贡献,她与母校关系密切,每年春季重返北大,十余年来不曾间断。

  59、“EAP”

  EAP是学生海外学习项目(Education Abroad Program)的简称,旨在为北大在校生构建海外交流平台,提供短期海外学习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在双重教育环境中形成国际化视野。北京大学有150多个海外学习项目,包括校际交流、暑期学校、海外实习和学位奖学金项目等。通过这些项目,北大学生走进了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等学校的课堂,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60、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

  2018年2月2日,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在北京大学揭牌。中心统筹中美高校、企业、智库、社区等深入参与,在创客导师、课程建设、国际交流、运行模式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为中美青年提供创新创业培训,开展科技文化体验交流互动。该中心已成为中美人文交流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在国家人文交流机制的框架下,北京大学还开拓了更广阔的国际交流渠道,通过加强青年学生之间的交流、民间外交等方式,为民间文化交流搭建了不同形式的“舞台”。诸如中美人文交流基地、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中日大学生千人交流大会等交流活动在树立北大国际教育的品牌形象的同时,进一步为国家间友好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正如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在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中所说:“北京大学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共同发展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服务中外人文交流。”

120个关键词解读北大之六:服务社会篇

  61、校地合作

  近年来,北大校地合作工作快速发展,呈现出合作地域广泛、规模增长迅速、合作模式创新、社会声誉增强等特点。截至2017年底,北京大学与国内23个省、市、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学校每年与数千家单位开展各类合作项目,合作单位涵盖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军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合作项目覆盖了国内全部的省会城市、88%的地级市,以及11%的县级地区。校地双方通过发挥学校的综合学科优势、知识信息优势,结合地方自然、人文资源,在人才、科技、教育、医疗等领域深化全面合作,共同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有利促进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62、新型智库

  一直以来,北大着力打造新型智库体系,着重开展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尤其十八大以来,北大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要求,初步建成以国家发展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研究中心、首都发展研究院、国家治理研究院、新媒体研究院、海洋研究院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校新型智库体系。在2017年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年中国智库报告》排名中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蝉联高校智库第一,并成功入选2017最具影响力智库阵营。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全球智库报告2017》中位列亚洲高校智库排名第1、全球高校智库排名第12、全球智库总排名第78。

  63、对口支援

  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是北大为落实党中央治疆治藏方略而履行的光荣使命。2001年,北大承担了对口支援新疆石河子大学任务;2010年,教育部安排北大作为组长单位,牵头其它8所高校组成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高校团队,牵头其它7所高校组成西藏大学高校团队,开展“团队式”对口支援工作。在北大和其他兄弟院校的支持下,两校学科建设成效明显,实现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服务能力和学校管理水平“四个显著提升”,石大实现了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工作站、MBA学位点零的突破,二级学科硕士点由20个增加到144个;藏大博士点从2010年的0个发展到现在3个,填补了雪域高原没有博士点的空白。此外,北京大学自2015年起还参与中组部、人社部分别联合卫计委、教育部开展的医疗人才、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

  64、医疗援藏

  医疗组团式援藏是北京大学对口支援工作中具有特色的一项。2015年8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发出《关于做好“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选派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北大医学部根据受援医院在专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实际需求,2015-2017年共派出三批援藏专家63人,其中高级职称占56.5%,涉及专业22个。援藏专家克服高原的恶劣气候及环境,从学科建设到人才培养、从医疗质量到管理文化等各方面为受援单位增加“造血功能”,使得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及医疗管理水均有了显著提升。

  65、定点扶贫

  2012年中央启动新一轮定点扶贫工作,在教育部的统筹安排下,北京大学承担定点帮扶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任务。学校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将其纳入“十三五”规划,每年安排专项工作经费。学校依托自身资源禀赋,统筹引导人才、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等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探索启动了“1+8”帮扶工作新模式,以光华管理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等八个院系为主对应弥渡县8个乡镇,建立定点结对帮扶机制,实施精准扶贫;借助医学部和其它相关院系和部门的优势,积极开展医疗、教育、文化、产业领域的扶贫,在实现扶贫工作全县覆盖的同时,力求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6年来,对口帮扶工作进展顺利,效果逐步显现,有力助推了弥渡脱贫攻坚事业的发展。2016年,北京大学“探索‘1+8’帮扶模式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

  66、“三城一区”

  “三城一区”是指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战场”。北京大学利用科研方面优势,参与到“三城一区”建设:通过参与创立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北京碳基集成电路研究院(筹)等新型科研平台,全面参与到中关村科学城建设中;通过牵头建设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项目参与怀柔科学城建设;通过整合校内外科技资源参与未来科学城建设,并积极探索与入驻央企搭建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北大还通过充分利用各类市校合作平台作用以加速推动成果在北京经济开发区转化。

  67、深圳研究生院

  2017年,35%的深圳研究生院毕业生选择留在华南地区工作,更有31%的毕业生选择留深工作,数量超过北京、上海。深圳研究生院通过人才培养等方式支持深圳及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初见成效。深圳研究生成立于2001年1月,由北京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现有的包括信息工程学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环境与能源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新材料学院、汇丰商学院、国际法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内的8个学院都与深圳市的新兴战略性产业紧密相关。2016年8月29日,北京大学与深圳市政府签约共建北大深圳校区,继续将合作推向深入。

  68、雄安新区

  2017年5月11日,北大党委书记郝平率团访问河北,会见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许勤,双方就加强校省战略合作进行了充分交流,北大将积极参与雄安新区建设。未来,北大将在雄安新区建立学科齐全,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医疗服务于一体的一流医学中心;光华管理学院将在雄安新区建立培训中心,开展企业人才、管理人才高端培训;北京大学与国家有关部门合作建立的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将重点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北大将通过在雄安新区部署优质教育资源,为河北发展和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输送更多人才。

  69、新型合作平台

  近年来,学校以建设新型重大科技合作创新平台为主要抓手,发挥高科技项目落地地方的产业聚集效应,努力做出标志性成果。学校先后与江苏省启东市、江苏省常熟市、山东省潍坊市、杭州市萧山区、深圳市合作建设华东生命科学产业研究院、苏南分子工程研究院、现代农业研究院、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深圳健康研究院等重大技术研发和产业孵化机构。上述机构既为学校相关学科履行教学科研核心使命提供了宝贵资源,也为国家和地方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实现了体制机制新突破。

  70、选调生

  大山深处扶贫攻坚的博士副县长王锋,扎根帕米尔高原、辗转多个边陲乡镇的钟梓欧,带领贫困村成功“摘帽”的第一书记陈俊……近年来北大涌现出一批在基层工作岗位上成长起来的优秀毕业生,这些得益于北大在选调生工作制度建设与毕业生思想引领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北大先后出台《关于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的意见》和《北京大学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并专门设立西部基层就业奖励金。北大已经与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优秀毕业生培养与输送、人才合作与交流领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签约基层和西部地区的毕业生屡创新高,年均增长10%以上,2017年人数更是破纪录地达到450人。

  71、筑梦计划

  “筑梦计划”是北京大学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农村生源比例的精神,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于2015年启动的针对农村学生的单独招生计划。该计划以自主招生的方式,面向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及县以下高中招收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筑梦计划”实施至今共招收农村优秀学生274人,越来越多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优秀学子得以享受北京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目前,2018年的“筑梦计划”招生报名正在进行中。

  72、中央和国家机关司局级干部选学项目

  北大终坚重视中央和国家机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多年来通力配合有关单位开展教育培训。在中组部干教局、中直机关工委、国家机关工委的具体指导下,中央和国家机关司局级干部选学项目已经在教学计划、课程筹备、教学过程与总结评估方面形成制度化与规范化培训体系。2010年以来,北大共承办70个专题班,讲座35场,累计培训司局级干部达1.2万人次。北大高水平的教学得到了广大学员、选学单位和中央组织部高度评价。中组部在致北京大学的感谢信中,称“领导重视,组织严密,师资力量雄厚,服务热情周到,受到学员普遍好评,为干部选学试点作出了积极贡献”。

上一条:【校庆专稿】120个关键词解读北大之三:人才队伍篇 下一条:北大的纪念 | 流转十二月,回眸百廿年

关闭

版权所有2021©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京ICP备15026609号-1

地址:北京大学镜春园75号|邮编:100871|电话:86-10-62759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