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黑盒式”互操作技术连接信息孤岛——访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得者梅宏团队

2019/03/07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   作者:    编辑:

梅宏(左二)和团队成员在一起。

  在这个时代,数据资源已经成为国家的核心战略资源,能否对数据资源进行深度融合应用充分发挥其价值,是涉及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2019年1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梅宏作为团队代表,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了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证书,他和研究团队对数据资源进行深度融合应用的梦想也正一步步走进现实。

  以梅宏团队为研究主力,北京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研发的“云—端融合的资源反射机制及高效互操作技术”改变了传统“白盒”互操作技术思路,提出颠覆式的数据互操作技术途径——“黑盒”思路,通过揭示信息系统内部基于云—端融合特性的计算反射机理,发明了通过系统客户端外部监测与控制实现业务数据和功能高效互操作的整套技术及平台,突破了信息孤岛业务数据和功能与第三方系统高效互操作这一制约大数据价值链上下游的“卡脖子”技术,使信息孤岛开放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正如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所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网络时代更是如此。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尽管信息技术一日千里,网络上却存在着大量数据无法共享流通、信息与业务流程和应用相互脱节的信息孤岛。

  每座信息孤岛都是一座宝藏,其中蕴藏的海量数据有着极大的利用价值。中国虽然拥有占据全球14%的数据量,但数据的利用率却不足0.4%,大量数据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其业务数据和功能与第三方系统的高效互操作,已成为大数据发展的重大需求,也是公认的世界级挑战。

  事实上,对于互操作的研究已开展多年。传统互操作技术采用“白盒”思路,需要在全面了解信息孤岛内部实现细节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用修地铁挖隧道打比方,“白盒”思路是把地铁沿线道路全部“打开”,做“明挖”,效率低、成本高、风险难控。因此,各国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求互操作技术的突破。

  梅宏和同事黄罡教授、张颖副研究员、刘譞哲副教授、郭耀教授、熊英飞副教授组成的核心研究团队,基于10余年系统软件研究,发现了信息系统内部基于云—端融合特性的反射回路,发明了“云—端融合的资源反射机制及高效互操作技术”。科研团队颠覆传统“白盒”路线,将信息系统视为“黑盒”,通过对系统客户端的外部监测与控制来实现系统业务数据和功能的高效互操作,消除了系统源码、数据库表、后台权限、原开发团队等“白盒”依赖,从而将信息孤岛开放效率平均提升两个数量级。类比挖隧道用盾构机来替换传统开路挖地一样,这项“黑盒式”互操作技术就像盾构机,在获得用户授权后,就可以构造出连通不同系统的数据管道。如同水在水管、燃气在燃气管流动一样,各个系统的数据就在这些对应的数据管道中有序流动,实现了高效的互操作。

  项目研发的支持云—端融合系统高效互操作的“燕云”平台系统,与神州数码、联想、科大讯飞、阿里云等企业联合推出的多种产品和解决方案,有效支持了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国家安全领域数据互通、国防领域系统集成等一系列国家重大任务,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如今这项技术已经成为支撑我国大数据产业生态发展的关键技术。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11月,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燕云”系统入选大会评出的15项年度代表性领先科技成果。

  “计算机作为一门技术学科,需要紧密结合实际的应用需求,从杨芙清老师创建北大软件团队起,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做有用的研究,是我们团队始终坚持的科研指导思想。”梅宏如是说。1992年,梅宏来到北京大学,师从著名计算机软件科学家杨芙清院士进行博士后研究。2007年,依托北京大学建设的“高可信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建立,梅宏担任实验室主任。在实验室成立的第二年,他带领的团队便以“新型构件化应用服务器PKUAS的研发”荣获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1年,实验室在教育部评估中被评为信息科学领域优秀重点实验室。

  2011年12月9日,当48岁的梅宏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上个世纪80年代初进入大学学习计算机专业、见证了信息技术在中国飞速发展的他,仍能清晰记起40年前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作的《科学的春天》讲话和徐迟撰写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对他的触动,深切地感受到那句“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带给他的激励。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精心谋划下,中国科技创新正在不断取得重大成绩,让广大科技工作者备受激励和鼓舞。梅宏正和他的团队一起,不忘初心,继续砥砺前行,“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新时代”。

上一条:壮志凌云登绝顶,圆梦珠峰再启程——记北京大学2015级本科生陶炳学 下一条:翻译大家仲跻昆——六十余载,只为架设中阿文化之桥

关闭

版权所有2021©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京ICP备15026609号-1

地址:北京大学镜春园75号|邮编:100871|电话:86-10-62759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