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理工医学:面向国家需求 基础前沿并进

2017/12/27    信息来源: 北京大学新闻网   作者:    编辑:

  北京大学科研工作以取得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为导向,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促进理工医学的交叉研究发展,加强重要基础学科建设,努力争取重大国家科技项目,各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果。北京大学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实现了把北大建设成为国家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医药卫生技术研究高水平研究中心的任务,形成了均衡的“哑铃型”学科结构,以数理化学科为基础,一端为面向人类健康的生命医学学科群,另一端为面向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的高新技术学科群。

  “十二五”期间,北京大学进一步夯实和发挥基础研究的优势,加强基础研究面向国家目标的重大需求,积极响应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专项,瞄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在关系国家安全和长远利益的科技领域重点布局,努力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的知识人才储备和科技支撑。

  秉承以交叉学科为重点、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的宗旨,学校成立了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分子医学研究所等若干新体制科研机构。新体制科研机构是北大体制创新和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大学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机构在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经费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采取了新的体制机制,在学校均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像这样的北大“新体制机构”,如今已有13个。这些机构汇聚各类学科的优秀学者,探究国际关注的前沿课题,过去的5年,对于这些新体制机构来说,也是春华秋实、硕果累累的时节。

  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PIC)主任谢晓亮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团队、北京大学BIOPIC汤富酬团队通力合作,由此,世界上第一个“MALBAC婴儿”诞生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标志着我国胚胎植入前遗传诊断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生命科学学院邓宏魁研究组和定量生物学中心汤超研究组合作,首次证明小鼠体细胞重编程可由调控分化的基因完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细胞命运转变的“跷跷板模型”,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细胞》上;分子医学研究所关于线虫早期线粒体“超氧炫”频率可以预测其寿命长短的论文于2014年发表在《自然》杂志……在交叉中求创新,在前沿中争第一,借力北大强大的综合学科基础,多学科齐头并进探索未知。

研究人员与新生儿合影(从左至右:谢晓亮、乔杰、闫丽盈、汤富酬)

  近5年,北大共有60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截至2017年,北大总计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42人,总数位居全国第一。2014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之一、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许晨阳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以其在代数几何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得国际、国内学术界高度认可,屡获重要科学荣誉和奖项。高端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源源不断地为北京大学输送着科研新思维。

  多学科的交叉碰撞和高精尖的队伍建设体系,使北大向世界顶级研究机构加速前进。2012年至2016年,北大科研经费总额达到135.3亿元人民币;北京大学作为第一完成人单位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4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发明奖3项;全校共发表SCI论文33,000余篇,2012年至2017年(至今),《科学》《自然》《细胞》三大杂志通讯发表文章共计49篇;仅2016年一年,SCI数据库收录论文中,北京大学为通讯作者单位的论文总数为4,831篇,平均影响因子首次突破4,高达4.06;在2016年4月英国自然出版集团(NPG)发布的《自然指数2016》(2016 Nature Index)中,北京大学以302.37分(1,120篇论文)在全球大学中排第11位,较上一年排名提高1位,2017年更是上升为全球大学第9位。

  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理学部各学科取得众多突破性学术成果,进一步提升了北京大学的国际学术声誉,也为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物理学院龚旗煌院士团队在飞秒光物理与介观光学研究上屡获突破,使北大光学学科从原来相对薄弱的地位发展成为国内最重要的光学研究基地之一;城市与环境学院方精云院士团队主要从事全球变化生态学、植被生态学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多项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家需要之中,受到国务院的重视。

  信息与工程科学部面向国家、社会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在碳基纳米电子器件及集成、超高清视频编码国家标准AVS2、“燕云DaaS”数据共享开放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医学部学科水平稳步提升,高水平科研成果涌现。周德敏团队在病毒疫苗研发领域取得革命性进展,刘忠军团队将3D打印技术引入骨科临床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黄晓军团队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除此之外,北大积极承担国家科技计划任务。2016年新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直接经费5.6亿元,各类项目总计637项;2016年度理工医科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的重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继续保持竞争优势,获批33个项目,立项数高居全国首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5年来,学校鼓励具有原创性思想的探索性科研仪器研制,推动北京大学原创性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开发工作,共承担6项国家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科研仪器研制和开发项目(单项经费千万以上),为科学研究提供更新颖的手段和工具,为提高我国科学研究原始创新能力作贡献。学校组织优势力量策划牵头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作为共建单位筹建“北京在线同位素分离丰中子束流装置”,积极参与转化医学、模式动物等重大设施的共建。

  北京大学以6大公共平台为核心,以数百台共享大型科研仪器为主要载体的校级公共服务体系,有力支撑了全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在交流合作与社会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建设成果。2015年北京大学启动冷冻电镜平台建设,该平台对生物物理、定量生物学、结构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医学等前沿交叉学科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北京大学高性能计算校级公共平台已正式开放使用,该平台在国内率先采用了常温直接水冷技术解决CPU和内存散热问题,系统性能良好,节能效果显著,LINPACK效率达到92.6%,PUE值达到1.1,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上一条: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开展国际科研合作,促进文化国际传播 下一条:袁东英:平凡之中守望大爱

关闭

版权所有2021©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京ICP备15026609号-1

地址:北京大学镜春园75号|邮编:100871|电话:86-10-62759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