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纸短情长,声入人心——2022届留学生毕业季青春记忆

2022/07/06    信息来源: 北大新闻网   作者:    编辑:王道琳

编者按:行远自迩,弦歌不辍。今年是新中国北京大学来华留学教育七十周年,七十年来,北大先后共接收来自195个国家的留学生逾11万人次。跨越山海,同学们来到中国;红楼撷英,又奔赴世界各地。留学生们如高天上流云,于聚散升腾间荡开万千气象,在交融共生中润泽五洲万物。

这个夏天,将有887名2022届留学生从北大毕业,将携着“北大人”的烙印走向世界各地。在北大的日子里,他们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留学生回信嘱托,依托“知·行计划”走向中国的田野课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见所感的崭新中国。

值此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留学生重要回信一周年及毕业季,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留学生办公室特别推出2022年留学生毕业季专题报道,旨在以小见大,放眼世界,用记忆的故事点亮世界人民民心相通的理想,用青春的符号共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点击视频,看见影像里的青春回忆

北大印象:

筑梦燕园,风华正茂

寒暑匆匆,燕园里的日子流光溢彩,留下了他们不曾虚度的青春年华。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如诗如画的校园一隅,获益良多的课程讲座,友善包容的师长同学,这一切都是他们魂牵梦萦的青葱岁月。他们怀抱着梦想,以北大为心之所向,为燕园注入活水,在交流学习中自我成长,用青春书写独一无二的北大故事,留下最曼妙的燕园记忆。

中国语言文学系2018级的泰国留学生陈志轩(KOMKRIS,KRICH)是北京大学剑道协会的一员,这是他入学后加入的第一个学生社团。在这里,他结识了很多中国朋友,和大家一起教学新人、往返北医本部训练。在朋友眼中,他是从不缺席的“全勤王”,是夜色里未名湖畔独行的“剑客”。他与中国朋友们友谊常青,学习和生活上始终互相帮助。“写毕业论文时,剑道社的朋友给予我很多帮助,帮我审核日文翻译、提供答辩意见,还帮我安排‘摸鱼式’训练、陪我练习毕业答辩演讲,我真的非常感谢他们。”

北京大学学生剑道协会2022年“立切仪式”合影

谈及本科生涯最喜欢的课程,陈志轩强烈推荐导师顾永新的《经学通论》。正是这门课扭转了他对经书的古板印象,帮助他找到古典文献这一热爱的研究方向。“写毕业论文时,我每次有新发现都可以直接到顾老师办公室请教。有一次我准备考研时感到情绪有点低落,老师察觉到了,特地给予我耐心体贴的关心和安慰。”

陈志轩手持毕业论文在中文系门前留影

除了优秀学者和挚交好友,再就是燕园迷人的自然风物。来自阿富汗的何波(BAHEEN,NAJIB AHMAD)今年从历史学系世界史专业毕业。陪伴他走过四季的燕园美景,在他的本科记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是在教学楼之间穿梭还是在未名湖边漫步,都能够纾解疲惫、放松精神。“我最喜欢我们院系周围的环境,旁边就是未名湖,运气好还能偶遇很多小猫。”

何波

大一时,何波加入了爱心社,并担任护老部的副部长。回忆入社原因,何波坦言是被当时宣传同学的热情所吸引。在之后的志愿服务活动中,与长辈们和退休的北大老师们交谈,令何波收获颇丰。在这里,他还学会了一些简单的菜品,体验亲手烹饪中国美食的快乐。此外,何波每年都会参加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每次文化节都有波斯语系同学专程找我们的阿富汗展台,和来自阿富汗的留学生们练习口语,我也会用波斯语给大家写名字。”

何波在北大国际文化节的阿富汗文化展台

大学生活不仅是独奏,还可以是交响乐。来自新加坡的吴佳嘉(GOH CHIA CHIA)大学生活可谓是多姿多彩。大一时,她担任国际文化节的英文主播,当时她负责的直播节目同步传送到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从此开启了她的国际传播之路。大二时,吴佳嘉担任北京大学学生会文艺部与国际交流部副部长,负责筹办北大十佳歌手比赛。她在大一时在十佳歌手的幕后担任过舞台组总监,但从活动的一份子到活动的统筹者,这种身份的转变使得吴佳嘉收获了成长。期间,吴佳嘉还一直参与智星支教项目,每周五都会去农民工子弟学校教授英文。她戏称:“我觉得我就是爱玩。”在她看来,来中国留学就是要与当地文化和人民建立深刻联系,怀抱好奇心与兴趣接触和体验事物,才能在快乐中得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吴佳嘉(三排右四)参与国际文化节

学术生涯:

力学笃行,精益求精

科学民主的精神是北大的底色,也是留学生们潜心学术科研的才智与追求。他们与优秀的学者一起丰博学识、潜心治学,不断突破自我,取得优异成绩,也担负起留学北大人的责任与使命。他们以学术为终生志业,秉持着培风图南的壮志,期望为自己的研究领域作出贡献,为社会发展创造价值。

2017年—2022年,巴基斯坦籍博士研究生吴赛(SANA ULLAH)连续五年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并取得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我衷心感谢中国政府为我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提供机会,否则我无法在我心目中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求学。”读博期间,吴赛没有辜负自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

吴赛在毕业典礼上

来自日本的土居健市(DOI,KENICHI)于2018年在北京大学修读教育经济学博士学位。本硕时期,他主要研究中国对外援助政策,参与中国国际发展援助相关工作。在朋友的推荐下,他申请新汉学计划奖学金,并认识了现在的博士生导师,于是决定来到北大深入了解中国,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大留学生的回信精神,扎根中国大地,读懂中国。土居健市总结中日两地援助与治理中值得借鉴之处,对中日对外援助领域进行深入探讨,并发表多篇学术论著。

土居健市与家人

疫情生活:

共克时艰,砥砺前行

疫情围城的时刻给予留学生们特殊的际遇,被打乱的计划、被调整的课题、新奇的网课和丰富的校园活动,为他们的留学生涯带来难题,但也不乏欢愉。他们不畏困难,直面挑战,不论线上、线下都积极向学。师长与同学们的关心,是给予他们最温暖的陪伴,建立起他们与北大更紧密的情感连结,并肩前行。

无法回到北大的留学生涯必是有些许遗憾的。对于中文系俄罗斯籍留学生鲁彧(TOPORKOVA,VALERIIA)来说,这遗憾是不能和老师同学们一起线下上课,不能骑车去未名湖边转转……她的四年留学生涯终究是不一般的,一半时间线下、一半线上,有种种困难和挑战。“每次遇到困难时,我都会对自己说:‘它总会过去’”,鲁彧从七岁起便在北京生活,“北京和莫斯科对我来说都是家。我回莫斯科会说是回家,回北京也是。”鲁彧一直热爱北大浓厚的学术氛围,暑假后她将再次“回家”,继续攻读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方向硕士学位,开展计算语言学方向的学术研究。

鲁彧

吴赛的遗憾在于选择研究课题。他的研究最初是使用无人机(UAV)进行实时洪水监测,但由于疫情初期的出京限制,他没有办法收集到所需要的研究数据,于是转换了新的研究课题。转换课题对于研究生来说不是小事,需要很大的决心与勇气。好在有导师雷岩教授的指导和监督,吴赛很快调整心态,既来之则安之,迎难而上,终于在线上答辩中取得了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博士学位。

疫情期间,北大校领导曾多次亲自慰问看望留学生们,鼓励他们共克时艰。虽然吴赛三年都没有回过家,但导师和学院领导一直与他保持联系,在那段时光里,北大就是家,老师就是亲人,彼此之间建立起相互关照的深厚情谊,吴赛说:“那是一段艰难的日子,更是一段充满爱与团结的难忘时光。”

吴赛在未名湖边毕业留念

中国故事:

人文熏陶,结缘华夏

在留学生心目中,中国是他们的第二故乡,也是追梦之地。他们体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见证“双奥之城”的诞生,走遍大江南北看山河壮丽,感知中国美好的人文情怀。他们深入了解真实的中国,并把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搭建桥梁。

四年前,怀着对中华文化炙热的情感,来自新加坡的陈瑞敏(JUNE TAN RUI MIN)报考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大二时她选修了何姝老师开设的《公共英语演讲》。一次,何姝邀请鼻烟壶大师魏东方为同学们讲授鼻烟壶的制作。小小的鼻烟壶,需要在其内部上色与绘画,难度极高。瑞敏当时在老师面前很紧张,不小心把蓝墨水洒到自己身上,“天呐,太丢人了。”魏东方则说这是门耐心活,要磨练心性,沉得住气。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瑞敏最终制作出一个精美的鼻烟壶。她也受到了深深的触动:“作为留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教导下领略中国文化艺术的美,我非常幸运。”

瑞敏十分珍爱这个鼻烟壶,她将照片发在朋友圈,暑假的时候带回新加坡给家人看,回中国的时候又装进行李箱中带回来,去年还带去中国教育电视台举办的“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比赛舞台上。这段经历也给瑞敏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文化艺术的门,使她接触到中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冬奥会期间,瑞敏作为北京大学海外传播办公室的新闻记者,撰写了摩纳哥亲王给他的双胞胎孩子带回冰墩墩面人的稿件。她最近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亲手画“兔儿爷”活动,在拥有300年技艺传承的老师傅的教导下,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作品。瑞敏动情地说道:“我十分佩服中国文化艺术的传承精神。”

瑞敏在“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比赛舞台

北京冬奥会期间,陈志轩在学校的组织下观看了开幕式、速度滑冰比赛、残奥会开幕式和闭幕式,并在北大冬季运动会中担任志愿者。北京奥运会与他还有一段不可不说的奇妙缘分。“14年前,我还在泰国上小学,第一次知道‘奥林匹克’是在电视里看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而在今年,北京成为世界首座‘双奥之城’,我很荣幸能够和不同国家、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们在同一个鸟巢里亲眼见证历史的新篇章。”陈志轩说道,“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所说——奥运会总是搭起沟通的桥梁,而不是筑起一道道高墙。奥运会让我们保留多样性的同时,把我们团结在一起。”

陈志轩与朋友在2022年北京冬奥速度滑冰比赛现场

来自美国的哲学系博士研究生田凯文(TURNER,KEVIN JAMES)去过中国很多地方,例如广州、云南、成都、桂林、上海等,但是印象最为深刻的还属江西的武功山,这段经历让他感受到中国人的热情好客和温暖的人情味。那天,他来到武功山前,期待领略中国大好河山,并准备在山顶住一宿。就在田凯文真正到达山顶后,却发现没有落脚之处,连人都很少。这时,他发现了一个寺庙,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庙里的几位僧人在跟他毫不相识的情况下收留了他,并为他提供食宿。这段经历让田凯文深深爱上了中国,深深爱上了中国人,大家不是各扫门前雪,而是在困难时刻出手相助。“我还要去中国其他地方探索一番!我对中国的印象真的太好了!”

毕业寄语: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

时光荏苒,毕业在即,回望来时路,刚入学时的期盼、挫折时的迷茫、对未来的畅想,一一浮现。若用几句话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留学生们想对北大、自己和学弟学妹们说些什么呢?

土居健市

在北大的四年,我参加了很多世界级的学者论坛,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的国际专家学者交流,这激发了我的学术思考。北大是一座与世界接轨的桥梁,欢迎学弟学妹们来北大留学!

田凯文

我要对北大说声谢谢!我要感谢所有的人,不管是课上的老师,还是办公室里的行政人员,还有辛勤工作的保洁人员等——他们的默默付出造就了美好的校园环境,谢谢你们!

吴佳嘉

大学期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尽情体验生活,不要浪费这几年给你的机会和时光。学弟学妹们要把握当下,脚踏实地做研究,发展自己的兴趣,你的专业和未来想做的工作并不冲突。希望大家都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和方向,不为青春设限。

吴赛

中国就像路旁桑树,宽阔的树冠为每一个在炎热太阳下路过的疲惫旅人提供庇护。感谢中国支持我在享有盛誉的北京大学取得博士学位,让我的思想和灵魂获得滋养。我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并继续为下一个目标奋斗。

何波

感谢自己的选择,也感谢北大,让我在六年的留学生涯中认识了优秀的老师和同学,不断自我成长。我将在北大历史系继续读硕士,致力于学术研究。祝福考生们顺利考上北大,收获青春无悔的燕园时光。

陈志轩

回想本科留学生活,前半段我都宅在自己的舒适区,后半段才真正走出来享受青春、挑战自己。正是因为敢于走出来,才遇到许多美好之事,遇见很多友善之人。所以希望留学生们勇敢走出舒适区,面对未知的挑战。希望明年和大家在燕园团聚。

鲁彧

我的留学生涯经历了线上、线下学习,疫情带来许多不便,但是我始终相信只要有目标和希望,就可以克服困难和挑战。学弟学妹们,要相信困难总会过去,对未来要时刻保持目标与热情,要善于从他人身上学习,互相交流,并肩前行。

陈瑞敏

谢谢老师同学们的包容和鼓励,欢迎大家以后来新加坡旅游,我会当你们的导游,请大家品尝当地美食。祝福自己未来能够在新加坡从事媒体工作,为中国和新加坡在新闻领域的互相了解与沟通作出贡献。相信自己,坚信自己当初来中国的选择,继续努力,继续奋斗。

纸短情长,能写下的只是点滴闪光的梦和记忆,每个北大人的青春都与这一塔湖图的园子碰撞出独特的光亮。北大精神为每位北大人赋予了深沉的使命感,今天的成就和明日的奉献,是一代又一代北大留学生学子对世界的责任与承诺。

2022届留学生毕业生们,今天你们将走出燕园,点燃自己的理想火炬。母校愿你此去繁花似锦,不畏艰险与挑战,归来仍少年!

视频策划、制作| 吴晓彤

上一条:总书记回信一周年!在北大读懂中国! 下一条:“一塔湖图”总故乡——2022届毕业生的燕园独家记忆

关闭

版权所有2021©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京ICP备15026609号-1

地址:北京大学镜春园75号|邮编:100871|电话:86-10-62759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