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使用

做一个始终在路上的有心人

2017/09/21    信息来源: 北大新闻网   作者:    编辑:

七年前的那个夏天,还在读高中一年级的李斯扬第一次来到北大。从那个时候起,她就将北大认定为自己高考的理想目标。

四年前的秋天,她终于如愿以偿,带着懵懂与憧憬重新踏入燕园。那个时候,她不知道自己会在这片园子里收获怎样的成长。

四年时间匆匆而过,李斯扬也出落成了一个气质美少女。面对记者,她侃侃而谈,眉眼间洋溢着自信与热情。

李斯扬

专业学习:兴趣为先

“一心只想上北大,对于专业并没有什么概念。”和很多同学一样,李斯扬也是临近填报志愿才知道有艺术学院。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是一个年轻的学院,成立于2006年,前身是成立于1997年的艺术学系。学院传承自蔡元培先生创立的音乐传习所,带有鲜明的人文色彩和很强的学术性。基于自己的兴趣,同时综合考虑分数和未来发展等因素,她最后选择了艺术学院。

“艺术学院虽然是一个规模较小的院,但凝聚力很强。”李斯扬介绍道,“艺术学院微信大群成员有几乎所有的本科生,随着近年学院本科生人数的增多,这个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大家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了什么困惑,有想要了解或者分享的东西都会在群里进行讨论和交流。这是一个富有活力而温暖的存在。”

在李斯扬入学时,艺术学院的本科专业按艺术学大类培养,第一年进行专业通识培养,在大二分为广播电视编导(影视编导)和艺术史论(艺术史与艺术理论)两个专业分流培养(注:2014年起艺术学院本科专业调整为“戏剧影视文学”“艺术史论”和“文化产业管理”三个方向)。其中,影视编导专业面向电影和电视艺术领域培养艺术创作与艺术研究兼擅的专业实践人才,艺术史论专业培养人文素养丰厚,通晓创作,从事艺术评论、艺术研究和艺术管理的复合创新人才。

在选择专业时,身边有很多同学把未来的就业方向当作首要影响因素看待,但李斯扬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兴趣。经过大一一年的专业课理论学习,结合自己在剧组“搬砖”、观看博物馆和美术馆展览等日常实践和经历,她认为艺术史论是自己更感兴趣的方向。

李斯扬选择艺术史论并非没有经过慎重考虑。艺术史论专业在国内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新”一方面意味着专业传统和行业基础可能相对薄弱,择业就业的风险较大,但一方面也意味着更深广的开拓空间和发展潜力。从国际的发展经验来看,社会在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层次后,艺术和文化事业往往也会迎来繁荣发展,所以预期未来中国的艺术学专业就业机会也会增多。此外,从教学背景和学科定位来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艺术史论专业和其他学校的相比有自身独特之处:更加强调理论素养的培养,并且在训练学生扎实的学理基础之上也注重发展学生宽广的学科视野。除了在专业课上能深入学习中西方的美术、电影、音乐、舞蹈史及艺术学理论外,也会有本科生科研项目和“挑战杯”等科研实践的机会,并且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度,加强对本科生的学术训练和培养。

明确了自己的专业方向后,李斯扬一头扎进了艺术学的海洋中,疯狂地汲取知识,学习艺术理论,参加科研实践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俗成绩的获得也水到渠成。

她是班里唯一一个参加了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学生,所写的论文获得了“本科生科研基金优秀论文”的荣誉。她还两次参加学校的“挑战杯”项目,并全部获奖。其中,第一次做的关于打工艺术博物馆的题目让她印象深刻,是将所学知识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的一次重要实践。

四年过去,她对自己的学习专业有了更多的思考。她认为,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除了对本专业理论和知识的掌握外,更多的是方法论和学科思维模式的训练。此外,选修中文系双学位的经历让她认识到,艺术学的熏陶对于进入人文学科其他领域是有助益的,反过来,中文系的文艺批评传统深厚,双学位课程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自己对文艺批评的认识和兴趣,这也是北大鼓励学科交叉带来的益处。

课余生活:丰富自我

燕园的生活永远不止一种颜色。在专业学习之外,李斯扬的课余生活也丰富多彩。

进入大学后,她参加了艺术学院学生会、校学生书画协会、校学生会文化部、校团委学术科创部等多个社团和学工组织,并在其中担任重要职务。

“大一在院学生会,我搬过砖打过杂,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学生会工作有了更多自己的思考,于是就想换一个角色,做一个管理者和组织者,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学生会成为一个更美好而重要的存在。”在大二担任副主席时,她负责组织“12·9”合唱比赛、新生杯、北大杯等多项活动,对学生工作的认识也更进一层。因此她大三选择继续留在学生会,并当选了艺术学院第十五届学生会主席。“当了主席后,灵活性和创造性更强,可以充分利用机会,努力实现自己的一些工作构想和理想。”

李斯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书法和小提琴,通过了小提琴(业余)十级和毛笔书法六级的考试。她很庆幸自己在大学后重拾了兴趣。对书法的喜爱让她大一时就加入了学生书画协会,并在大二继续担任协会骨干。加入书画协会后,她认识了很多志趣相投、聊得来的朋友,也组织了许多反响良好的活动。其中,“寻找北大最美的字”这一活动让她印象深刻。“我们在三角地的路边树起了一块很大的展板,邀请路过的学生们停下来写毛笔字,保安小哥、外国留学生也都参与了进来。” 在传统书法让大多数人敬而远之的当下,这些活动对推广这一传统艺术意义巨大。“我希望能让人们意识到,毛笔书法不是一门只能用来仰视的艺术。”李斯扬说。

进入大学之后,李斯扬发现了自己对摄影的爱好。她希望通过镜头留下时间的痕迹和生活中值得记忆的瞬间。图书馆里因没位置而搬着凳子到窗边学习的人、中午时分燕南食堂里站着吃饭的人、未名湖边并肩坐着晒太阳的白发老夫妻、二教天顶上的尘埃构成的“画”……这些都会成为她的拍摄主题。在曾经的29号宿舍楼拆迁前夕,她还专门用相机记录了这幢曾经的“公主楼”,拍摄楼里的水房、宿舍、走廊等,为即将要说再见的老建筑留下了珍贵的影像。

在专业学习之外,李斯扬在课余生活中通过多面向的尝试和实践,不断为自己的生活增光添色,发掘和拓展着自身的可能性。

关于未来:路还很长

对于未来的规划,李斯扬选择了本院保研,在艺术批评方向继续深造。

“一是感觉到自己本科阶段在理论方面的学习有所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二是这个专业的视野更宽阔。”李斯扬解释说。

在确定保研本院之前,她也思考过是否出国。“如果还不明确自己想做什么方向、自己真正的激情和热爱所在,出国的时间和金钱成本都是一个需要考量的问题,盲目跟风出国未必是适合自己的选择。”此外,她觉得自己在北大尚有许多东西需要汲取和补充,北大深厚的人文学科底蕴有助于她为自己在专业领域的发展构建起一个更扎实和厚重的基础。她认为,在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与艺术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后,再去接触和认识其他文明和文化不同的语境与特点,立足本土而面向世界,有助于更好地思考学科发展与文明演进的问题,取长补短,兼容并包,找到自己的道路,走出自己的风采。

李斯扬从北大党委书记郝平手中接过毕业展感谢状

在谈到自己的几次选择时,李斯扬常常挂在嘴边的是“兴趣”,是对“美学的追求”,但对未来的工作出路却很少提及。“人一辈子有很长的时间能去工作,而能静心读书的时间并不多。虽然都是自我探索的过程,但我想多抓住一些相对‘纯粹’的时光。”她说。

在与已经工作的师兄师姐聊天的过程中,李斯扬发现工作之后很难再返回学习的状态,所以“能读书的时候尽量读”。她还提到了最近看到的一篇哲学系吴增定老师的访谈文章,觉得大学里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书是非常重要的事。毕竟,底子不扎实,很容易成为风中飘摇而迷失的叶子,而一棵树木,则能稳重而坚定、不断自我更新和成长。她尚未明确未来硕士毕业后是否要工作,目前倾向于国外读博然后从事科研工作。

对于自己的大学生活,李斯扬坦言有收获也有遗憾,但她并不后悔。“如果能尽早地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与核心,或许可以更快地集中精力向目标靠近。因此有时候也会挺羡慕那些已经有了明确方向的人。不过这种情况其实是少数。我自己一直在、目前也仍在寻找的路上。虽然可能多了些曲折和迂回,但这种寻找的过程其实是一路的风景,都是宝贵的人生体验。生活的一大魅力不就在于在不断的尝试中发现和拓展自身的可能性吗?”

不管是毕业生,还是即将迈入大学的同学们,未来的路都还很长,未来还有无数可能。李斯扬说:“我相信只有努力地‘有心寻觅’,才有美好的‘无意相逢’。想做一个始终在路上的有心人。”

上一条:赵晗汀:星光不问赶路人,科研漫漫自求索 下一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关闭

版权所有2021©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京ICP备15026609号-1

地址:北京大学镜春园75号|邮编:100871|电话:86-10-62759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