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北大助学基金会秘书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校友蔡玄晖专访实录

2021/12/03    信息来源:   作者:    编辑:王道琳

是什么促使您接过香港北大助学基金的接力棒?您认为新老校友之间传承的精神是什么?

蔡玄晖:我来自偏远小镇,在过往成长求学过程中受过很多人的帮助。在孤独中磕磕碰碰成长起来,有时候就是那么一点点温暖在支撑着。所以觉得有能力之后也想去帮助别人,成为别人心中的那一点点光。后来应老学长之邀加入校友会,我其实就是奔着助学基金会来的。很感谢基金会的学长们接纳了我。

新老校友之间传承的精神,就是要承担起北大人天然的责任和使命。我记得我在北大读书时,老师说他行走社会,受到尊重,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他本人,而是他背后的“北大”二字;我离开北京来香港读书,当时的中文系系主任温儒敏教授也跟我说“别忘了,你肩上有三座大山:中国人、大陆人、北大人”。“北大”两个字蛮沉重的。但是既然考入了中国最优秀的学府,享受到最优质的资源,并且终生都受其荫庇,反过来也就有责任去反哺社会,建设更美好的社会,对得起“北大”这块招牌。

老一辈香港北大学长对您有何影响,是否有令您印象深刻的故事?

蔡玄晖:我是在香港校友活动中认识岑超南学长的。那时候林振宝学长已经过世了,无缘认识。那次活动中听说了助学基金会的事迹,比如最早在母校设立助学基金,比如亲自前往贵州捐资建学等等。七八十岁的老学长,还事事亲力亲为,坚持“点滴归贫”。当时我就跟岑学长说想加入他的团队。

印象深的自然是老校友们的情谊,每次募捐,老校友们都慷慨解囊。其实和年轻校友比较起来,老校友们更不容易,经济上并不是非常富裕。但他们乐善好施,到目前都是基金会最活跃的捐主。作为晚辈,其实是蛮惭愧的。

作为北大助学基金新一代的领导团队成员,您希望基金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何创新和发展?

蔡玄晖:在继承老校友“点滴归贫”宗旨的大前提下,首先我希望能够吸引更多年轻校友参与助学活动。一个是募捐,希望年轻校友能够成为捐款的主力军;一个是团队培养,希望能培育更年轻的校友,将来有一天接棒基金会。其次,就是推广新型的助学理念,例如维护受捐者的尊严,保护他们的隐私,但要表扬捐助者的善意,让有能力者捐助成为很普遍的事。最后,设计更多活动。目前我们有“慈善万步行”、“慈善拍卖夜”、“香江翱翔计划”、“慈善论坛”等活动。未来我们三个加强,一个是加强香港本地助学活动,让更多香港人认识北大人;一个是加强全球校友联系,互通有无,推动联合助学;三是加强科技助学,探讨区块链助学的新模式。

通过与受助的师弟师妹特别是参与“香江翱翔”项目的同学交流,您对他们有何印象或感受?对他们有何寄语?

蔡玄晖:他们给我很大的惊喜。彬彬有礼,不卑不亢,还拼命帮我们省钱。虽然他们一直表达对我们的感谢,但其实我才更要感谢他们。少年强则国强,他们真的让我对未来充满希望。有些同学刚来时,眉头纠结,看着挺沉郁的。但后来看到他们越来越多笑容,我真的很欣慰。希望我们小小的举动,能够让他们更有勇气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寄语就是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但可以选择自己的将来。既然已经凭实力踏上北大这艘大船,那就扬帆起航吧。

为什么会想到发起大湾区慈善论坛?您希望论坛发挥什么作用和影响?

蔡玄晖:这两年受制于香港抗疫政策,很多活动无法开展。我自己的很多工作也是在网上举行。助学基金会董事们开会,聊起我们推出的“香江翱翔项目”,其实已经走出传统扶贫模式,而是提前倡导“共同富裕”的理念,所以就想那不如进一步推动这个理念,办个“大湾区慈善论坛”,让富裕地区和边远地区的校友共聚一堂,信息透明化之后可以最好地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时间仓促,本来只想先做试验,办个小型的校友会交流论坛,但后来得到众多校友会、香港本地的慈善机构的支持,不小心给搞大了。我们第一次尝试网上同步直播,论坛过后统计竟然有高达11000多人次在线观看。

“大湾区慈善论坛”我们会继续办下去,希望通过论坛,能够更好地整合校友资源,促进公平、共富。既然有这么多人在网上关注,也希望能够借论坛让更多人了解北大人吧。

您对母校有什么想说的话?

蔡玄晖:我一直记得刚上大学的情形:教授们在台上上课,我豁然开朗,仿佛看到世界在我面前缓缓打开。是母校给我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带领我走上更高的台面去了解世界。所以只想对母校说:谢谢!

下一条: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项目立项、协议申请流程

关闭

版权所有2021©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京ICP备15026609号-1

地址:北京大学镜春园75号|邮编:100871|电话:86-10-62759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