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英美学哲学学术奖·现场 | 周宪教授获奖感言

2019/06/03    信息来源:   作者:    编辑:博达陈安

周宪教授发表获奖感言

5月19日,2018年张世英美学哲学学术奖励基金颁奖仪式在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北大之友报告厅举行。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周宪获得“张世英美学哲学奖励基金”学术成就奖,并在颁奖仪式上发表获奖感言,以下为讲话全文:

尊敬的学界前辈张世英先生、叶朗先生,尊敬的邱水平书记,王博副校长,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在北京大学这个现代美学的摇篮接受“张世英美学哲学学术奖”,我真的倍感荣幸!获奖感言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对我而言,却是一个表达想法和感谢北大的机会。

让我从美国作家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一段陈词开始,他说道:我感到诺贝尔文学奖不是授予我这个人,而是授予我的劳动——一辈子处在人类精神的痛苦和烦恼中的劳动。这劳动并非为了荣誉,更不是为了金钱,而是想从人类精神原料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某种东西。

尽管无法比肩福克纳,但我想追随他说:这个奖也不是授予我个人的,而是对关注中国社会文化中美学精神状况的那些人的一种褒奖。

在此,我还要对北大、泛海基金会表达崇高敬意,这个奖项的设立本身就是某种象征,它告白人们在实用主义、快感文化流行的当下,美学和哲学依然是思考社会人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因为哲学探究我们生存的意义,而美学则是对此意义审美价值的思考。

我是改革开放之初进入大学的,属于空前绝后的“77/78级”。当时中国社会百废待兴,物质条件很落后,但人们的精神却很自由很激奋。美学作为一种令人着迷的新知,进入了十年浩劫渴望求知的一代学子的精神世界。美学那时与其说是一种理论,不如说更像是一种美好的乌托邦,令人好奇和向往。记得那时,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可找到的每一本美学书,古今中外不问出处,东西南北来者不拒。80年代中期,我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读研,那时的北大像一片燃烧的热土,各种思想观念在此萌生和碰撞。有幸在北大接受美学传统的熏陶,冥冥中美学竟成了我一生的志业。

今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告别了物质匮乏的清贫生活,日常生活越来越趋向于审美化。大到城市景观,小到居家生活,美的追求已成为普遍倾向,似乎哲人们所描述的“诗意的栖居”已然是现实?海德格尔在解释“诗意栖居时提醒我们,环境优美、采光充足并不是栖居的本质,而栖居的本质乃是人在大地上的存在方式,是人“始终处于自由之中”。[1] 顺着海德格尔的思路我们进一步追问,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让我们“始终处于自由之中”了吗?遗憾的是,我们经历了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摧毁性破坏,目睹了太多的恶俗或土豪品味,即使在大学这最后一方净土的校园里,也时有所闻不美甚至反美的事情发生。大学美育往往还只停留在艺术欣赏和校园文化的浅层次上,离席勒所设想的通过“精神能力的协调提升……产生幸福和完美的人”的目标还相去甚远。[2]

其实,美学今天所面临的挑战性问题非常之多。在大学里,美学如何与其他学科结盟,渗入其他学科的专业教学,显然有更大探索空间。本月我们在南京大学推出 “科学与人文对话”的系列讲座,邀请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专家联袂出场对谈,激发了学生们极大的跨学科热情,美学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社会上,很多现实问题也与美学关系密切。比如晚近网络上热议的上班族“996”现象,俨然是韦伯当年关于现代社会生活“铁笼”比喻的当代翻版。再比如青少年中弥漫着一些令人担忧的庸俗甚至畸形的审美趣味,也足以引起美学工作者的关注。如何用美学精神来改善刻板的生活境况,修复人们的精神并使人活得更有尊严和人道精神?诸如此类的问题不断在挑战美学做出回应。至此,我不禁想到了孔子“吾与点也”的故事。当孔子问其弟子将来志向时,有人要做治国理政的丞相,有人想当小国寡民之君,只有曾皙说:“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点赞他说“吾与点也。”这一点赞不但表明孔子首肯审美人生,而且彰显出他不从众、不流俗的反思批判性,我以为这恰恰是美学最值得关注的可贵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上伟大美学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总是透过美学来回应当代现实的挑战。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席勒说“通过自由给与自由是审美王国的基本法律”,马克思断言“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海德格尔追求人“诗意的栖居”,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朱光潜直言:“想要复兴民族,……必须提倡普及的美感教育。”每每重温这些精彩的美学思想,便会幡然醒悟美学在当代无可取代的重要性。柏拉图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一个美学路径,体验和认识美首先是从美的个别事物(如美的形体)开始,然后进入美的行为制度,再到达美的学问知识,最后才能抵达美的本体,这是一个艰难的逐级上升的登攀过程。冯友兰先生将人生境界区分为四个层次,从自然境界到功利境界到道德境界,最后抵达天地境界,亦在说明精神提升的阶梯。张世英先生则以精神发展的不同阶段来诠释,断言人与世界关系的最高阶段是审美意识,它超越了知识性、功利性和道德意识,是更高阶段的天人合一。[3] 我想,无论一个社会,还是一个公民,美学精神的濡染提升都要经过这样的历程。今天我接受这个崇高的奖项更使我清醒地意识到,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时代,美学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谢谢大家!

[1] 海德格尔:《筑 居 思》,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192页。

[2] 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55页。

[3] 张世英:《天人之际》,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5页。

上一条:院系一次性捐赠协议 下一条:张世英美学哲学学术奖·现场 | 杨国荣教授获奖感言

关闭

版权所有2021©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京ICP备15026609号-1

地址:北京大学镜春园75号|邮编:100871|电话:86-10-62759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