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基博雅讲席教授为香港恒基兆业发展有限公司主席李兆基先生捐赠支持,旨在延揽国际一流学术人才,培育和支持国际领先学科,助力北大吸引更多的学科带头人和世界级顶尖人才。
李兆基讲席教授赵进东
赵进东,植物生理学及藻类学专家。1956年11月11日出生于重庆。江苏武进人。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1990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获博士学位。1993-1994年在美国加州ABI公司任研究员。1994年至今在北京大学任教。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及医学学部院士,2010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1996年),长江学者(2000年)。
长期从事藻类生物学研究,对蓝藻细胞分化和格式形成有系统研究,尤其对蓝藻异型胞分化中的信号转导和基因表达调控有深入研究。揭示了钙结合蛋白和钙离子信号在蓝藻细胞分化中起到的重要调控作用。对蓝藻藻胆体吸收光能在两个光系统间的分配与调节开展了系统研究,对揭示藻胆体吸收光能向光系统1传递的途径和调控方式有重要贡献。
曾获得全国优秀华侨称号(1999);2006年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8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现任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常务理事。
魏悦广 中国科学院院士
魏悦广,男,1960年1月生,汉族,陕西渭南市人。1982年毕业于西安科技大学;1986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获硕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1995年1月至1998年8月为美国哈佛大学高访学者,1998年8月至2016年11月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2000年8月至2001年3月为美国哈佛大学访问教授。魏悦广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魏悦广现为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2016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9年)。
魏悦广主要从事跨尺度力学、弹塑性断裂力学、复合材料力学等研究。在国际上建立了协同考虑应变梯度和表界面效应的跨尺度力学理论;建立了可压缩应变梯度理论和适合应变梯度理论的有限元方法,并由此预测出金属的微尺度断裂强度高达其宏观屈服强度十倍以上的重要结论,突破了传统力学理论的预测极限,引起跨尺度力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广泛开展。近年来,他将跨尺度力学理论成功应用于发动机叶片先进热障涂层强韧及破坏机制的表征。共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他曾经主持国家973、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家外专局及中科院国际团队等项目,均担任首席科学家。
魏悦广分别于2008年和2013年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4年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等。目前担任《力学学报》主编、国际《工程断裂力学》等七种杂志的副主编及编委等。
席振峰 中国科学院院士
席振峰,男,1963年4月生,汉族,河南省虞城县人。1983年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南京大学、郑州大学和河南化学所,获理学硕士学位;1996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日本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分子科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6-1997日本北海道大学触媒化学研究中心博士后;1997-1998日本北海道大学药学部助理教授;1998年到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工作,任副教授,1999年任教授。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席振峰主要从事金属有机化学研究。提出并系统开展了双金属有机试剂化学研究,发现了双金属有机试剂的氧化反应、协同稳定化转金属反应、芳构化形成芳香金属杂环等新反应类型和协同切断不饱和化学键等新反应模式,揭示了双金属有机试剂独特的反应机制并提出了双金属有机试剂的“协同效应”理念,建立了多种金属有机杂环结构的高效合成方法。曾3次应邀在Acc. Chem. Res.上系统阐述其在金属有机试剂的创制与应用方面的新方法和新理念,应邀主编出版了双金属有机试剂化学领域的第一本英文专著。自独立工作以来已发表论文180余篇,包括J. Am. Chem. Soc. 15篇、Angew. Chem. Int. Ed. 12篇。
席振峰2000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2001年被聘为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获2003-2004年度中国化学会-巴斯夫“青年知识创新奖”、2004年首届“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2007年“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一等奖”,2014年“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等。
席振峰曾任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任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共同主任,中国科学院分子识别与功能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化学通报》副主编,《科学通报》执行副主编,以及Wiley学术期刊Applied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副主编。现任美国化学会学术期刊Organic Letters副主编,同时担任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的编委或顾问编委。担任多个国际会议的咨委、主席或共同主席。
邓宏魁
邓宏魁,男,1963年12月生。1984年本科毕业于中国武汉大学生物学,获学士学位;198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免疫学;1995年博士学位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专业分子遗传学。1995年在纽约大学做博士后。2000年在北京大学评为长江讲座教授;2013年5月至今担任医学部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2010年担任国际干细胞生物学学会(ISSCR)理事会理事,担任Cell, Cell stem Cell, Stem Cell Report, Cell Research等杂志的编委。
邓宏魁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干细胞与再生生物学。2013年邓宏魁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一项革命性的研究成果——首次用小分子化合物诱导体细胞重编程为多潜能干细胞。这项成果提供了更加简单和安全有效的方式来重新赋予成体细胞“多潜能性”,是体细胞重编程技术的一个飞跃,这为未来细胞治疗及人造器官提供了理想的细胞来源,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实现体细胞重编程的途径,给未来应用再生医学治疗重大疾病带来了新的可能。此外,邓宏魁教授是国际上最早开展人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为人肝脏细胞的研究者之一,首次实现了人胚胎干细胞和人iPS细胞定向分化为人功能性肝脏细胞,其建立的分化方案是国际上该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方案。
曾获谈家帧生命科学成就奖,2014 年;第七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杰出成就奖,2013 年;2013 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13 年度科技创新人物;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2011 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