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1日,“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合作签约仪式在北京大学举行。在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以及教育部、北京市发改委、怀柔区等领导嘉宾见证下,双方签署了合作协议书。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合作签约
之后的4月17日,苏州市人民政府、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四方在北京大学举行备忘录签署仪式,共建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苏州工程转化中心。“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项目正稳步落地。

四方共建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苏州工程转化中心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中科院等九部门于2016年12月23日,联合印发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优先布局了“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网”、“大型光学红外望远镜”等10个建设项目。其中,“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是在生命医学成像领域由我国科学家首倡的大科学工程,将提供革命性的研究手段,通过光、声、电、磁、核素、电子等模态的融合,实现从埃到米、微秒到小时,对生命体结构与功能进行跨尺度可视化描绘与精确测量,进而破解生命与疾病的奥秘。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由北京大学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共同推动并联合申报建设。自2013年12月,双方先后召开全国高层战略研讨会、青年科学家论坛等50余次工作会议,逐步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优化建设团队、落实配套条件。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将本着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推动项目申报与建设工作。目前项目建议书已经基本准备就绪,即将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设施选址怀柔科学城,计划于2018年开工建设。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示意图
拟建设的成像设施苏州工程转化中心,是苏州市人民政府、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四方合力推动国家高端生命科学仪器和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与产业化努力的硕果。苏州市目前已经成为全国政产学研比较成熟的地区,特别是苏州高新区在医疗装备领域已经形成较强的产业优势。而苏州医工所在医疗装备新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丰富的工程化经验。这些都促使四方在短时间内就达成了合作意向。苏州工程转化中心借鉴国内外先进运营机制,与在怀柔的成像设施主体相互支撑、错位发展,完成国家交给成像设施的重大使命。
近年来,北京大学在生物医学成像领域取得快速发展,在多模态分子成像、超高时空分辨显微成像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和基地,先进成像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取得重要突破,且拥有生命科学、基础医学、附属医院联合开展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的雄厚基础。作为首次牵头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北京大学将充分发挥理工医的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优势,统筹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成像技术研发、成像装备自主研制及产业化、医学影像研究与临床应用,打造一条完整的创新链,形成一个系统的生命医学集群,为研究癌症、心血管疾病、脑科学、生殖发育、干细胞等提供“从分子到人”的革命性成像平台,实现生命和医学的前沿科学突破,同时带动我国高端医疗装备和科研仪器的自主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