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捐赠免税 | 信息公开 | 财务专区 | 下载专区 | 教育基金会(美国)
站内信息搜索

首页   >>   发展通讯电子月刊   >>   正文
面向未来的国际化教育

  “‘君子和而不同’形成了我在北大成长的主线,也成为了我未来人生规划的指引。”燕京学堂2015级硕士生、美国人艾文(Cody Abbey)在2017年7月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如是说。

  加纳和尼日利亚籍的2016级学生魏永厚(Georgina Korkoi Wilson)对中国对非洲国家的外交政策以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公共政策和治理有着浓厚的兴趣。她表示:“作为中国最好的大学,北大的校园生活给了我进行中国学术研究的独特视角,通过选修法律系的课程,我对中国的法律体系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也切身感受到了北大同学的聪明、活力和友好。”

  燕京学堂是北大国际化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以“跨文化交流:聚焦中国、关怀世界”为基本定位,开设中国学硕士研究生项目。这一项目的学制为两年,第一年上课,第二年开展社会实践和研究。自2015年开始招生,每届学生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国际学生,截至目前,共招收了三届、共计268名国际学生,其中共有哈佛大学15名、普林斯顿大学9名、牛津大学8名、剑桥大学13名学生来到燕京学堂学习。全球共有60多个国家的104所高校与北大合作,推荐优秀生源。学校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让国内外的优秀学生一起学习研究,也希望国际学生将来回到自己的国家后成为理解中国历史、理解中国发展的精英人才。

燕京学堂开学典礼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9月26日联合国南南合作圆桌会上作出的庄严承诺,深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于2016年4月29日成立,由林毅夫教授担任院长。南南学院主要培养亚非国家的中层管理人员,希望让他们了解和借鉴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学院的创立标志着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从资金与工程支持转向发展智慧与发展理念的交流。

  南南学院第一批来自27个国家的48位硕博学员中的26位硕士生已于2017年7月毕业。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南南学院首届硕士毕业生的回信中写道:“作为首届毕业生,你们满载荣耀,使命光荣。希望你们坚持学习、学以致用,行远升高、积厚成器,努力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各自国家改革发展的领导者。希望你们珍惜同各位老师、同学、朋友在中国结下的情谊,书写你们国家同中国友好合作新篇章,成为全球南南合作的践行者。”

  北京大学不断推进国际化教育,不仅在本科生中开设了多门全英文授课的非语言类课程(截至2016年10月底,共开设339门),还在持续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包括校园氛围、国际教师和学生、国际交流等方面。

  为了满足学生海外教育的需求,北京大学还与世界多所名校建立了合作项目。如北大-早稻田大学国际关系双硕士项目、北大-洛杉矶加州大学3+2本硕联合培养项目、北大-巴黎政治学院国际关系双学士学位项目等都为北大学生提供了出国深造的良好途径。此外,斯坦福北大分校项目、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PKU-LSE)暑期学校让学生在校园就能领略到世界名校的魅力。北京大学150多个海外学习项目(EAP)IMUSE,包括校际交流、暑期学校、海外实习和学位奖学金项目等,让学生走进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芝加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爱丁堡大学、墨尔本大学、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名校课堂拓展广阔的视野。“未名湖畔好读书:北京大学暑期学校(港澳台留学生)”“丝绸之路青年领袖计划”“海峡两岸社员领袖交流营”“北大-台大-云大学生社会服务计划”,丰富的港澳台交流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机会。

  据统计,近5年学校共派出8973人次的本科生和12028人次的研究生出国交换、参加暑期学校、进行科研实习、访问交流和参加国际会议。

  在校园内,北大还通过“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等在全球范围内邀请各领域的顶尖学者来校举办讲座、开设课程、开展合作研究,为学生提供更便捷的途径进行广泛深入的学习和研究;通过“国际文化节”“留学生十佳歌手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更多了解中国并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更新时间:2017-12-27

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
北大校园:北京首个自然保护小区...
黑颚条蜂 陈炜摄鸳鸯 吕植摄红角鸮 陈炜摄燕园四季 马超摄俯瞰燕...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北大院士+4...
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21年新当选院士结果公布,北...
从放牛娃到北大博士,这篇论文后记刷屏...
近日,《一个放牛娃的博士论文后记》火了,这篇论文后记来自肖清...
五位北大校友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10月28日,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
更多...

All Rights Reserved by Peking University Education Foundation

京ICP备15026609号-1

北京大学镜春园75-76号 100871

电话:86-10-62759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