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捐赠免税 | 信息公开 | 财务专区 | 下载专区 | 教育基金会(美国)
站内信息搜索

首页   >>   发展通讯电子月刊   >>   正文
北大团队助力南海海域可燃冰成功试采

北京大学工学院、海洋研究院教授卢海龙担任南海海域可燃冰试采工程首席科学家

  5月18日,我国南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首次试采宣告成功。这是我国首次对开发难度极大的泥质粉砂型储层可燃冰成功实现试采。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一时间向参研参试单位和科研人员发去贺电,称这是“中国人民勇攀世界科技顶峰的又一标记性造诣,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拥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但是,也许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是,有一群北大人,对这次成功试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北京大学工学院、海洋研究院教授卢海龙担任试采工程首席科学家,提出了新的开发技术——地层流体抽取法,制定了试采新工艺;由卢海龙带领的北京大学团队,承担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开发等相关研究任务。他们为试采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支撑,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此次试采工程的首席科学家,卢海龙教授参与了试采前的勘察、准备等工作,并且针对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提出了新的开发技术,并制定了试采新工艺;指导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物性和产能模拟研究,为生产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支撑;同时参与试采现场工作,根据试采现场结果和现象,指导试采生产过程,对此次成功试采起到了关键作用。另外,工学院能源系在读博士生滕益华作为项目试采工程模拟组的一员,所做的产能模拟为降压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此外,卢海龙组建了一支由北大多个学院的地球化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微生物学、力学、物理学、油气生产数值模拟等多个学科、多个方向的科研人员组成的天然气水合物研究队伍,并建立了相应的实验室。实验室的学术研究立足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基础研究,为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技术研究提供水合物基础物性成果,同时开展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技术研究,为商业性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什么是可燃冰

  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是分布于深海大陆坡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因其外观像冰一样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称作“可燃冰”。

  这是一种资源量丰富且高效的清洁能源,是未来寰球能源发展的战略制高点。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后,可释放出约0.8立方米的水和164立方米的天然气,是高效的清洁环保能源。南海海域是我国可燃冰最主要的分布区。

来源:北大新闻网
更新时间:2017-06-20

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
北大校园:北京首个自然保护小区...
黑颚条蜂 陈炜摄鸳鸯 吕植摄红角鸮 陈炜摄燕园四季 马超摄俯瞰燕...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北大院士+4...
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21年新当选院士结果公布,北...
从放牛娃到北大博士,这篇论文后记刷屏...
近日,《一个放牛娃的博士论文后记》火了,这篇论文后记来自肖清...
五位北大校友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10月28日,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
更多...

All Rights Reserved by Peking University Education Foundation

京ICP备15026609号-1

北京大学镜春园75-76号 100871

电话:86-10-62759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