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捐赠免税 | 信息公开 | 财务专区 | 下载专区 | 教育基金会(美国)
站内信息搜索

首页   >>   发展通讯电子月刊   >>   正文
司龙龙:科研创新让病毒变疫苗

  日前,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结果公布,北京大学药学院2012级直博生司龙龙获评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2016年12月,国际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刊登了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德敏教授/张礼和院士课题组在活病毒疫苗领域的突破性研究进展。该成果在预防和治疗病毒性传染病方面有着重要的医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作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司龙龙分享了他的科研心路。

  司龙龙在博士期间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总影响因子大于120),成功申请了10项国内外发明专利。他曾获国家奖学金、北大创新奖和学习优秀奖,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获第一届国际青年生命科学家亦庄论坛优秀墙报奖。2016年,他获评北大学生年度人物。

  司龙龙踏入科研道路始于本科二年级启动的大学生创新项目。那时,他尽管只是跟着师兄们做一些打杂的工作,但是他仍然一丝不苟地认真完成每项任务。他明白,任何成绩的取得都要从简单做起,循序渐进,踏踏实实地积累经验。

  对于日复一日的科研工作,他一做就是四五年,在面对困难时,他永远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敢于挑战、不怕失败。司龙龙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和参与作者至今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不过,对此他并不看重。他认为,科研工作的意义根本上是用科学手段解决现实问题、难题,用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回报社会,造福人类。

  2016年12月2日,在导师周德敏教授的指导下,司龙龙以第一作者身份的论文发表在《Science》上。他以基因密码子拓展为依托,选择流感病毒为切入点,发明了一种可以控制病毒复制从而将病毒转化成疫苗的技术。这一“四两拨千斤”技术不仅操作简单、制备容易,而且减轻了对病毒生物学知识的依赖,并且理论上适用于几乎所有病毒,从而颠覆了研发病毒疫苗的手段,成就了病毒疫苗的革命,开启了未来疫苗医药的新起点。

  鉴于“病毒变疫苗”技术创新的颠覆性和创造性,全球最大的科技新闻工作站SciPak将这一重大发现作为亮点,于美国东部时间2016年12月1日下午向全球媒体发布,新华社、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加拿大广播公司和香港南华早报等媒体相继做专题报道,一时间,赞美和掌声纷至沓来,学术界也展开了热烈讨论。然而,司龙龙十分平静。“感觉还是挺平和的一个过程,水到渠成吧。目标达成更多凭借的是严谨和细心,就如北大前辈所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司龙龙说。从2016年1月27日第一次投稿,再到补充数据、完善论文后的7月18日第二次投稿,直到12月2日最终发表,论文从投稿到确定刊载经历了近一年的时间,看似“水到渠成”的背后,其实是整个课题组此前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积淀和努力。对于他和他所在的课题组来说,构思和完成下一个科研目标和任务才是当前最重要的。

  司龙龙认为,从事科学研究必定要面对许多未知和艰辛,应保持一颗安静、纯粹的心,有一个睿智、勤奋的脑,而且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让裹在泥土中生长的智慧逐渐放出光芒。他表示:“北大人心怀苍生的情怀,激励我坚定地投身科学研究,专注于人类健康事业,正可谓‘心纯致药醇,胸闻济苍生’。漫漫人生路,我将始终以学习自然、发明新药、回报社会、造福人类为己任。”

更新时间:2017-05-16

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
北大校园:北京首个自然保护小区...
黑颚条蜂 陈炜摄鸳鸯 吕植摄红角鸮 陈炜摄燕园四季 马超摄俯瞰燕...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北大院士+4...
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21年新当选院士结果公布,北...
从放牛娃到北大博士,这篇论文后记刷屏...
近日,《一个放牛娃的博士论文后记》火了,这篇论文后记来自肖清...
五位北大校友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10月28日,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
更多...

All Rights Reserved by Peking University Education Foundation

京ICP备15026609号-1

北京大学镜春园75-76号 100871

电话:86-10-62759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