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关于我们 | 常见问题 | 捐赠免税 | 信息公开 | 财务专区 | 下载专区 | 教育基金会(美国)
站内信息搜索

首页   >>   发展通讯电子月刊   >>   正文
13位北大人当选2021年两院院士

1月18日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

2021年新当选院士结果公布

13位北大人入选

其中

9位校友,4位教师

校友:北京大学1980级技术物理系本科校友邹冰松、1985级技术物理系本科校友俞飚、1989年入站的气候学博士后校友黄建平、1983级物理系本科校友贾金锋,北京大学原访问讲席教授阮勇斌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2年入站的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后校友程杰成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47级北京大学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预科校友钱煦、1980级数学系本科校友罗智泉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讲座教授Philippe Ciais新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教师: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陈松蹊教授、城市与环境学院朴世龙教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教授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姜保国教授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以下内容按中国科学院《2021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院2021年当选院士名单》排序

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校友

个人简介:邹冰松,1964年2月生。湖南望城县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87年7月在中科院高能所获硕士学位。1990年7月在中科院理论物理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0年至1992年在瑞士国立粒子物理核物理研究所PSI做博士后。1992年至1998年受聘于伦敦大学。在英国国立卢瑟福实验室工作。于199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第一批“知识创新工程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现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

研究方向:邹冰松主要从事强子谱、强子结构和强子-强子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对pi-pi相互作用和标量介子谱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发现和确立最佳标量胶球候选者做出重要贡献;在反核子和J/psi 物理研究中进行了一些开拓性的工作,提出并主持课题组开拓了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开展核子和超子激发态研究的新项目,使我国在重子谱这一国际竞争激烈的、物质微观结构研究的最前沿领域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他先后荣获首届胡济民核教育科研奖,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奖励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并获中组部、中宣部、中统部、人事部、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授予的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曾入选国家七部委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中国物理学会吴有训物理奖。

个人简介:俞飚,1967年11月生。1989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先后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硕士和博士学位,纽约大学博士后。现任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副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博导,中国海洋大学兼职教授,国际碳水化合物组织中国代表,国际专业期刊Carbohydrate Research 编委等。

研究方向:俞飚长期专注于糖的化学合成和生物活性的研究,主要研究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复杂寡糖、糖缀合物及其它天然产物。

他实验室发明的以糖基三氟乙酰亚胺酯为给体的糖苷化方法是目前复杂聚糖和糖缀合物合成的通用方法,已被全球90家实验室成功应用,被称为催化糖苷化的三个里程碑之一;以糖基邻炔基苯甲酸酯为给体的金催化糖苷化方法实现了其他方法不能实现的特殊糖苷键的构建,被称为俞氏糖苷化反应。曾荣获2020年度“洪堡研究奖”、2022年惠斯勒糖化学奖(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学者)等。

个人简介:黄建平,1962年11月出生。1989年12月至1990年11月,在北京大学气候学专业从事博士后研究;1990年12月至1992年11月任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副教授。曾先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州A&M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加拿大环境总署气象中心、美国AS&M/NASA朗利研究中心等高校和机构任职。现任教育部半干旱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主任,兰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大气科学学院院长。

研究方向:黄建平近年来主要专注于半干旱气候变化研究。他创建和发展了我国半干旱气候的综合观测系统, 填补了该领域观测匮乏的空白。

他系统揭示了沙尘气溶胶与云和降水相互作用及其影响西北干旱气候的机理,该研究成果荣获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2012年度甘肃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他将研究视野从我国西北扩展到全球,发现全球干旱半干旱区是近百年来全球陆地温度增加最显著的地区,揭示了全球半干旱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制。

个人简介:贾金锋,1966年3月生。198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92年获得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先后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日本东北大学和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北卡及印第安纳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副院长、讲席教授,凝聚态研究所所长,李政道研究所拓扑超导量子计算实验平台负责人。

研究方向:贾金锋主要从事凝聚态实验领域研究,研究方向为拓扑超导及Majorana费米子,以及其它拓扑材料及新量子现象,在量子材料设计生长、表征及物性调控等方面做出了系统性和创新性贡献。

他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特等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和全球华人物理和天文学会“亚洲成就奖”,2018年以来连续四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个人简介:阮勇斌,1963年出生。2015年至2016年,就职于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访问讲席教授。现为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获Sloan研究奖,1998年获Vilas奖,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B类),2006年获“Clay高级学者”称号,自2005年起是四川大学长江数学中心首席科学家。阮教授是当今国际上最为活跃的辛拓扑学家与数学物理学家之一。2005年6月28日,阮勇斌教授被聘为“985工程长江数学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研究方向:阮勇斌在辛拓扑与量子上同调等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在国际数学界有重要影响。量子上同调环是通常的上同调环的变形,它是物理学家在超对称非线性模型的研究中提出的,但要建立一个严格的数学基础,需要解决一系列困难的问题。

数学与物理(主要指量子场论和弦论)相互交叉渗透发展是近几十年数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并引发了辛几何、低维拓扑和代数几何等数学领域的革命。阮勇斌将近代物理思想应用到数学中,在上述若干研究方向做出了开创性工作,主要学术成就包括三个方面:Gromov-Witten 不变量与量子上同调、Chen-Ruan 上同调、FJRW 理论及其应用。1998 年应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45 分钟报告,在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了多篇重要文章,包括Ann.Math. 一篇,Invent. Math. 六篇,Publ. Math. IHES 一篇,并出版专著一册。

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校友

个人简介:程杰成,1962年10月5日生。2002年-2004年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博士后。现任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发展部主任、教授级高工。

研究方向:程杰成现主要从事油田开发。先后参加过国家“七五”、“八五”、和“十五”“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大庆油田年产5300万吨到2000年”,“高寒地区石蜡基原油不加热集输工艺研究”等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程杰成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奖6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文章35篇,译著4部。与他人合作完成的《三元复合驱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及工业化应用》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20年5月29日,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2020年12月,获得第四届“杰出工程师奖”。

个人简介:钱煦,1931年出生于中国北京,祖籍浙江杭州。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47年,考取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预科;1949年,进入台湾大学医学院学习;195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生理学博士学位;1969年担任哥伦比亚大学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教授;1988年加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1991年担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惠特克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院长;1994年担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物工程系主任;200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研究方向:钱煦主要研究力学对基因表达和信号传导的影响、整体与系统生理学、分子、细胞与组织生物工程学、细胞膜的生化特性与分子构建、穿过血管的大分子输运等学术领域。

他研究了关于血流量如何调节血流,血细胞和动脉壁之间相互作用的导致了与其他类型细胞相关的新信息,例如干细胞和癌细胞。在分子水平上,他发现机械力如何通过基因表达来引发细胞生长,迁移和细胞死亡。他采用多学科,综合性的方法,结合工程和生物医学科学。他在心血管系统研究中采用了一系列技术,包括纳米技术,DNA微阵列,生物信息学,细胞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力学。钱煦将生物学、工程学和医学完美融合,对心血管系统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从工程学、分子生物学与表观遗传学等多个角度探寻人体循环系统的奥秘。

个人简介:罗智泉,1963年11月生。1980年至198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1984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以及运筹学中心学习,并于1989年获得博士学位。1998年,成为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终身教授。2000年至2003年,任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主任。2003年至2014年,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终身教授。2014年,当选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自2014年5月,罗智泉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主管学术和科研。

研究方向:罗智泉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优化理论、算法设计以及其在信息科学中的应用。

他多次被邀请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做大会特邀报告。曾任IEEE信号处理学会SPCOM技术委员会主席,现担任IEEE信号处理期刊主编以及《运筹学数学》Mathematic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和《数学规划》(Mathematical Programming)等国际著名杂志的编委。

个人简介:Philippe Ciais,1966年2月出生,法国籍,法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7月毕业于巴黎六大,获得博士学位。现为法国原子能中心气候与环境研究实验室(LSCE)研究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讲座教授。

研究方向:Philippe Ciais主要从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在发展大气CO2和CH4反演模型、研发陆面过程模式、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极端气候响应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

Philippe Ciais曾担任全球碳计划(Global Carbon Project)主席、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碳循环章节的主要召集撰稿人(Coordinating Lead Author)。曾获欧洲地球物理联盟哥白尼奖章、法国科学院多洛米厄奖。

资料链接:

2021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6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2人,化学部11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0人,地学部9人,信息技术科学部10人,技术科学部13人。本次增选中科院院士,平均年龄57.4岁,最小年龄45岁。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朴世龙是今年年龄最小的新增院士。

2021年中国工程院选举产生了8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1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0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8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9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10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8人,农业学部10人,医药卫生学部11人,工程管理学部7人。

祝贺,各位校友、老师!

更新时间:2021-12-06

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
北大校园:北京首个自然保护小区...
黑颚条蜂 陈炜摄鸳鸯 吕植摄红角鸮 陈炜摄燕园四季 马超摄俯瞰燕...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北大院士+4...
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21年新当选院士结果公布,北...
从放牛娃到北大博士,这篇论文后记刷屏...
近日,《一个放牛娃的博士论文后记》火了,这篇论文后记来自肖清...
五位北大校友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10月28日,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
更多...

All Rights Reserved by Peking University Education Foundation

京ICP备15026609号-1

北京大学镜春园75-76号 100871

电话:86-10-62759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