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孙庆伟:培养中华遗产的保护者

2018/12/17    信息来源: 北大新闻网   作者:    编辑:

  从1922年北京大学国学门下成立考古学研究室,1952年在历史系成立考古专业,直至今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经过几代学者的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发展壮大成今天的基础设施完整、学科覆盖面宽、教研力量雄厚的样态,为中国考古学术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专业人才,一代代行走在田野上的考古人,亦在以自己的方式传递着北大精神。

  院长简介:

  孙庆伟,1988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之后保送硕士、就读博士,硕士毕业后开始执教北大,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夏商周考古研究和教学工作,并多次参加晋侯墓地、周原遗址和周公庙遗址的考古发掘。在他看来,考古出土的器物是不能开口说话的“无字天书”,真正的考古学者肩负着透物见人、重建古史的艰巨任务。

考古研究:对象很古老,学科很年轻

  问:可以向我们分享一下您认为的考古门内的“大事件”吗?

  答: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很古老,但考古学其实是一个很年轻的学科。一般而言,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的发掘被认为是中国近代科学考古学的肇始,迄今尚不足百年。北大在1922年即成立了考古学研究室,可以说是与中国考古学共同起步,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源头。

1924年9月北大国学门同人在三院译学馆原址合影

  北大考古学科的百年历程,一方面可以说是“风雨兼程”,另一方面则是成绩辉煌。你所说的“大事件”,如果从时间节点上讲,1922年的学科萌芽,1952年考古专业的设置,1983年考古系的成立,1998年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办学成立考古文博院(中国文物博物馆学院),以及2002年正式成立考古文博学院,无疑是其中最瞩目的“大事件”。

  机构名称变化的实质是学科内涵的不断拓展,从最初单一的考古专业,到现在的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考古学(文物建筑)、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考古学)等五个本科专业(方向),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呼应并反映了国家文物考古事业的大发展。

  问:考古学相较于其它学科有怎样的特殊性?

  答:每一个学科都是独特的,否则就不能成为独立的学科,考古学亦然。我本人的理解,考古学,特别是中国考古学的独特性在于它是最典型的交叉学科,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完美结合。

  1928年,傅斯年先生创立了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其宗旨就是“扩充材料,扩充工具”,主张“要把历史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

  此后,中国考古学最基本的工作模式就是利用自然科学的手段来采集和处理历史信息,进而研究历史问题。可以说,中国考古学的最大特点是“人文为体,科学为用”。

考古教育:断代考古+专门考古

  问:“中国考古学”系列课程是整个学院最核心的课程之一,按旧石器、新石器、夏商周、秦汉、魏晋至唐、宋元明六大历史时段分为六门课,由这一时段最权威的老师授课。这门课程的设立在教学上是基于什么考虑呢?有何优势?以后会有类似的“系列课程”推出吗?

  答:北大考古学科课程体系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即“断代考古为主,专门考古为辅”。

  所谓“断代考古”就是上面提到的六大段考古,这是由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所决定的,由这些课程构成了学科的骨干;“专门考古”则是指宗教考古、陶瓷考古、民族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考古年代学等学科分支,是“断代考古”重要的知识来源和技术支撑。

  也就是说,“断代考古”是综论,提供框架性的总体知识结构;而“专门考古”是分论,致力于知识的细化与深化,以及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与延伸。“断代考古”与“专门考古”各有侧重,不可偏废。

  上述课程体系显然主要是就考古专业而言的。现在,学院有五个专业方向,每个方向都有各自的课程体系,也就是你说的“系列课程”。特别是我们学院文理兼收,专业差异较大,所以课程设置各具特色,欢迎大家做进一步的了解。

  问:我们的考古学研究与国际合作很多,但貌似重心是在国内的考古学,原因是什么呢?将来有没有考虑拓展海外考古的研究领域?

  答:确实如你所说,北大乃至全国高校考古学科的重点都是中国考古学,甚少涉及外国考古,就我理解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二是学科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

  刚才提到,1952年北大率先在国内高校中设立了考古专业,至今不过60多年,这就决定了迄今为止绝大多数中国考古学者的研究重心是中国文明。与此相应的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从国家层面上讲,开展海外考古的紧迫性和保障措施都还不充分,这也束缚了我国海外考古的发展。

  但是,近年来这一现象已经得到极大改观。现在,每年我国都有多支考古队在海外开展工作,我们学院的师生也多次踏出国门,远赴非洲肯尼亚进行考古发掘。2017年,为适应这种新的需求,考古文博学院与元培学院、外国语学院联合设置了“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考古学方向)”,专门培养从事外国考古的高水平复合人才,这在国内高校是首创。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国际合作机构简表

  问:有选修课程的同学表示,博物馆学的学科体系可能还不够完善。对于这一说法您如何看待?对于这一专业的未来发展您有什么想法?

  答: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是北大考古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院重点建设的专业方向。北大的博物馆学专业发端甚早,1922年即在国学门下设立陈列室,陈列学校所藏之古器物和金石、甲骨拓本等文物,1948年筹建北大博物馆,1949年设置博物馆专修科,1988年设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1993年建成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始终是我国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有完整的课程体系,涵盖博物馆管理、展览、教育和藏品研究等各个领域,再辅助以相关的考古学和文物保护课程,同时兼有赛克勒博物馆这个极佳的教学实践场所,完全能够满足正常教学和人才培养任务。特别是学院今年连续引进两位高水平的年轻教师,进一步充实师资队伍,学校也正在积极推进赛克勒博物馆的改扩建工程,北大博物馆专业的未来发展更加可以期待。

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研究、管理甚至转行,考古知识都有用

  问:请您介绍一下,考古文博学院的毕业生有哪些比较典型的就业去向吗?

  答:学院毕业生去向主要有三: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文物考古部门的高级管理人才,二是高校和相关科研院所的高级研究人才,三是所谓改行,从事其它各项工作的,可以说就业面相当广泛。

  这里想特别说说改行的毕业生,很多同学在各自岗位上都做出了卓越的成绩,而且普遍反映考古学的训练对他们日后事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我想,这与考古学特别需要团队精神、吃苦精神、善于处理复杂的遗迹遗物的能力密切相关。

  问:您对考古专业的毕业生有何期待与展望?

  答:我曾经几次提到,北大考古学科致力于培养卓越的“中华遗产的保护者、中华文明的诠释者、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也就是说,保护、研究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北大考古人的天职,我们每一个毕业生,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应该始终牢记这一使命。

  当然,就如我在今年学院毕业典礼致辞中所说的那样:“我们每一位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虽然不同,但只要在工作岗位上立心成己,尽心成物,塑造自我,服务社会,真诚而又富于责任地生活在当下的每一个时刻,你的心都会跟北大精神一起律动,母校都会因你而自豪。”(文/李晓峰)

上一条:北大中文系和藏大文学院试点同步课堂开课 下一条:2017-2018国奖评选揭晓,827名北大学子获奖

关闭

版权所有2021©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京ICP备15026609号-1

地址:北京大学镜春园75号|邮编:100871|电话:86-10-62759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