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助学金,将北大、拉萨和大洋彼岸的美国连接起来;
一份关爱,将旅美华人的爱国热忱、北大学子的无私奉献和西藏孩子们的勤奋努力融合在一起;
这就是“北京大学—拉萨中学晓苓助学金”。这份关爱已经持续了十年, 为雪域上的孩子们送去了来自北大的温暖。这份支持来自北大1979级生物系旅美校友徐晓苓女士。她希望所有受资助的学生能常怀感恩之心,为西藏乃至全国的现代化事业作出贡献。

2016年“北京大学——拉萨中学晓苓助学金”发放仪式
支教团志愿者:他们终将成为我们
晓苓助学金的设立缘起于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爱心行动。根据团中央研究生扶贫接力计划,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每年从学校各院系的优秀毕业生中选拔约15名学生到西藏、青海和新疆支教。北京大学西藏支教团起始于2001年,拉萨中学的“宏志班”一直是北大志愿者的授课班级。这些奔赴西藏的支教学子感动于宏志班的学生们自立自强的精神,一直积极、努力地为他们寻求援助。最终,在北大教育基金会的帮助下,志愿者们获得了来自徐晓苓女士的资助,如愿设立“北京大学—拉萨中学晓苓助学金”。
除了为西藏学子寻求物质上的援助,来自北大西藏支教团的志愿者们努力践行着自己“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誓言,用艰苦却卓有意义的支教行动来增加自己生命的厚度。作为优秀志愿者,北京大学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党支部书记邵子剑说,“支教一年或许改变不了什么,但还是要去做,因为‘关注本身就是改变的开始’。这个时代从不缺乏理论家,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踏实去看、去听、去实践。只要用心,对人对事就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邵子剑在辅导拉萨中学宏志班的学生
已经有过一次新疆支教经历的邵子剑在研究生在读期间就递交了申请,决定休学一年,前往西藏支教。2015年8月,他如愿成为拉萨中学的一名英语教师,每天为60多个藏族学生上英语课,兼顾教科室纷繁的工作,生活尽管忙碌,却十分充实。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传递意识比传递知识更加重要。”邵子剑希望能带给学生更多正能量,让他们更积极、努力地为未来打拼。“用心感知他们的世界,共同行走在生活的大道上,我们就是他们,他们有一天也终将成为我们。”
正是这样一批批燕园学子,接力着支教的火炬,一曲西部行唱出当代青年的选择和坚守。这些远赴西藏的北大支教志愿者,不但用爱心与行动促成了晓苓助学金的设立,也为助学金项目的执行与发放倾注了自己的精力与心血。他们在用这种志愿者精神激励着受助学生,让他们能珍惜来之不易、饱含爱心与期望的资助,发奋、刻苦地学习,为将来建设更美好的西藏而不懈努力。
受助学生: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
晓苓助学金的扶助对象包括在拉萨中学宏志班就读、品学兼优、享受“三包生”政策资助的农牧民子女。该项目通过发放助学金和班费等资金,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帮助。多年来,晓苓助学金的发放,在拉萨当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河水不清,想敬您一杯,因为爱是清的;哈达不长,想献您一条,因为爱是洁白的。”在一封封手写的感谢信中,拉萨中学宏志班2016年获助的150名学生用他们一笔一划的书写,在字里行间浸透着对于这份关爱的珍视与感激之情。他们愿意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自己最真挚的情感。2018届的学生贡桑次旺在信中写道,“除了感恩,我想没有其他词汇能诠释我的感受。我不会用华丽的词藻去修饰,因为我始终相信真正的感谢不是哗众取宠,而是真挚的情感。”
在这些学生当中,许多家庭因为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时常会陷入窘困状态。有的家庭迫于经济条件,兄长会辍学打工资助弟弟妹妹读书。有的学生常年与年迈的爷爷、体弱多病的母亲共同生活。如雪中送炭般的物质资助和来自精神上的鼓舞、激励让他们倍感温暖,得以安心学业,让家人更宽慰地生活,也让自己一步一步接近梦想。正如2016届学生欧珠措姆所说,“当自己身处困境时得到别人的帮助如同寒冷冬日的太阳,温暖身心。我无法具体描绘你们的形象,但你们的高尚品格,助人为乐的精神将永存于我的心中,永存于拉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2016届学生阿旺白吉的感谢信,字里行间充满感激之情
“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 在2016届学生阿旺白吉的感谢信中,有这样的表达。这些雪域高原上的孩子们因为心怀感恩,在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与憧憬中更添了一份责任感与回馈之心。今年面临高考的2016届学生晋美班典希望以优异的成绩作为报答,“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讲,只有学习才能走出贫困,而我正在为此努力着。我会以最大的努力去学习,考上一所好的大学。”2017届学生次仁拉姆则表示,这些资助对于我的影响在于生活和精神两个层面,“鼓舞着我努力学习,回报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一定不会辜负这片善心,不会辜负社会对我的期望,一定会让这些资助有意义,有价值!”这些西藏学子都希望能将铭记在心的感恩之情化为动力,敦促自己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有用之人。他们也期盼着能在不远的将来向社会传递这种慈善精神,尽己之力“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宏志们的学生们没有辜负来自社会的关爱和殷切期望,他们一直在用“别人和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作为对自己的承诺,拿出信心与勇气,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立志成才。拉萨中学校长李孝裕对徐晓苓女士、北大教育基金会、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以及历届北大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表示感谢。他殷切希望受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同时要学会感恩,感激社会关爱之恩,感激祖国呵护之恩,努力成为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雪域关爱,支教情怀,这些物质资助和心灵温暖让这些西藏的孩子们体会到这个充满爱与关怀的社会的美好,更加坚定了前行的求学之路。就如同他们自己所说,这种关注与关怀会让雪域的阳光更加灿烂,照耀在他们心中那颗最美的种子上,使那微小的种子变得更有生命力,更加恣意地绽放、成长。(文字:王婷 学生记者赵飞)
背景介绍:
“北京大学—拉萨中学晓苓助学金”由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团委志愿者工作部和研究生支教团于2007年共同设立。项目资金由北大1979级生物系旅美校友徐晓苓女士提供,北大西藏支教团具体负责助学金项目的执行和发放。多年来,该项目先后为拉萨中学宏志班的232名学生提供了资金支持,助力这些朴实且怀揣梦想的西藏学生成长成才。2016年,徐晓苓女士继续投入资金,为拉萨中学2016届、2017届、2018届的150名宏志班学生发放了助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