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3日下午,北京大学名誉校董廖凯原一行来访北大,并于办公楼礼堂发表精彩演讲。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闵维方、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北京大学校长助理、教育基金会秘书长邓娅、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学工部部长马化祥、哲学系系主任王博、法学院院长张守文、国家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巫和懋以及教育基金会、法学院等院系代表和北大师生共六百余人出席了演讲会。演讲会由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主持。
演讲会开始前,一部介绍廖凯原博士的创业历程,阐述其先予后取的思想,并且身体力行,热心公益、在中国高校捐资兴学的短片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随后,闵维方主任代表北大致欢迎辞。在致辞中他回顾了自2005年以来廖凯原基金会始终不遗余力地支持北大的教学与科研发展,尤其在促进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方面起到了突出的推动作用。此外,他提到,在杰出的商业成就背后,廖凯原博士还是一位不懈探究人生意义与生命价值,深刻思考中国和人类前途的思想者。廖凯原博士虽然生在他国,长在异乡,但有强烈的中国情怀,醉心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又因其西方教育背景和西方生活经历,使得他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独到的视角和感悟。
随后,北大师生用热烈的掌声迎来廖凯原博士发表演讲。身着优雅西装,廖凯原博士在对北大师生友好待客的感谢中开始了题为《天命人及万物创造和分配原则》的演讲。在演讲中,他根据自己多年来对法学、哲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及物理学、信息科学、控制论等自然科学的深入了解和独到见解,将天命人定义为“手捧仁义,用身心拥抱、融合并浸润杨朱的六大自由”。廖凯原博士认为我们若想获得,首先应该给予,只有 “先予”(熵)而“后取”(反熵),天命人才能建成权利与义务、个人与他人相统一,高效创造、公平分配而达到个人幸福、社会和谐的法治体系。演讲会在廖凯原博士为大家激情朗诵他所创作的优美诗篇时达到高潮。整场演讲会内容深刻又不乏与在场同学的幽默互动。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北大学生就“法”与“道”的关系、现代人如何平衡遵循与创新以及廖凯原博士在演讲中提及的“先予后取”如何应用于处理国际关系等方面提出了问题。廖凯原博士面对同学们的精彩提问做出了深刻全面的解释,不时博得在场同学的阵阵掌声。演讲会结束前,闵维方主任代表北大向廖凯原博士赠送了珍贵的明代著名画家米万钟绘制的《勺园修葺图》复制品。
背景链接:
廖凯原博士是北京大学名誉校董,美国廖凯原基金会主席,美国国际软件屋公司创办人和主席,曾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学位和纽约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2010年,国际软件屋排名福布斯全美最大私人企业第187名。廖先生非常热心慈善事业与教育事业。为“世界经济论坛”赞助人,“美国亚洲协会”董事,“博鳌亚洲论坛”2005年海南年会的主要赞助商之一,“廖凯原美中关系项目”基金设立者。廖先生一直大力支持北京大学的发展。他曾捐资支持北大政府管理学院教学大楼(廖凯原楼)和法学院教学大楼(凯原楼)的建设,在学校设立奖教金(十佳教师)、奖学金和讲席教授席位,并支持政治、经济、法律跨学科研究。
附件:天命人及万物创造和分配原则:廖凯原名誉校董在北京大学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