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北大3位校友、3位教授获2020年度何梁何利奖

2020/12/02    信息来源: 北大新闻网   作者:    编辑:王道琳

11月3日,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1955级校友钟南山院士,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历史系1958级校友樊锦诗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程和平院士、物理学院颜学庆教授、肿瘤医院季加孚教授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董事、党组副书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11届EMBA校友曾毅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入选人数在全国高校中最多,6位北大人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内取得了重大发明、发现和科技成果。

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69095

钟南山

钟南山,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专注于呼吸疾病领域的创新研究,目前和团队致力于解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这一世界难题,争取研发出原创性的抗击肺癌药物。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钟南山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重点开展哮喘、慢阻肺疾病、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规范化诊疗、疑难病、少见病和呼吸危重症监护与救治等方面的研究。并首次证实了隐匿型哮喘的存在。他所领导的研究所对慢性不明原因咳嗽诊断成功率达85%,重症监护室抢救成功率达91%。2003年,他就曾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3年抗击“非典”中,他不顾生命危险救治危重病人,奔赴疫区指导医疗救治工作,倡导与国际卫生组织合作,主持制定我国“非典”等急性传染病诊治指南,为战胜“非典”疫情作出重要贡献。

主动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代言人角色,向公众普及卫生知识,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为夺取应对甲型流感、H7N9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两次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18年12月,获改革先锋称号。

2019年9月,当选“最美奋斗者”。

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召开发布会,钟南山任专家组组长,再次挂帅,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2020年8月11日,钟南山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5BC5B

樊锦诗

樊锦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1958年9月至1963年7月,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获考古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即至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

1998年接任敦煌研究院院长以来,她推动敦煌在全国首创“旅游预约制”,撰写《莫高窟第266至275窟考古报告》,主编《解读敦煌》丛书,成立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留下“永远的敦煌”……

樊锦诗从事石窟考古、保护、研究、弘扬与管理实践工作长达57年,创建基于价值和系统论的世界遗产综合保护管理体系,开拓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石窟考古新模式,提出数字敦煌构想,研发高保真、高精度石窟文物数字化成套关键技术,实现敦煌石窟文物数字化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率先在国内开展遗产地游客承载量研究,建成了我国首个石窟高科技数字展示中心,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6F303

数字敦煌页面(来源:数字敦煌)

樊锦诗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2008年,被评为北京大学“十大杰出校友”之一。2018年12月,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8月,获第四届“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正能量奖”。2019年9月,获得“最美奋斗者”称号;同月,获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46BF4

程和平

程和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主要致力于钙信号、活性氧信号、线粒体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以及高端生物医学仪器的自主创制。

1993年程和平在美国求学期间,发现细胞钙信号的最小单位并命名为“钙火花”(Calcium Spark),其原始论文被誉为100多年来最杰出的10篇心肌论文之一,相关成果被写入国内外多种生理学和医学教科书。

2006年程和平全时回国后,继续做出以“钙闪烁”和“纳米钙火花”为代表的重要成果,同期开启了新的研究方向,发表了关于“超氧炫/线粒体炫”(Mitoflash)的系列原创性工作,为研究细胞活性氧信号及其调控开拓了新视野,获国际心脏学会“研究成就奖”。

3BE6F

在主持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期间,程和平率领团队成功研制2.2克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在自由行为动物记录神经元网络及突触水平的动态活动。该项成果获“2017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并入选Nature Methods“2018年度方法”。

长期以来,程和平与中国科学家一起积极倡导基于大科学设施与大平台的生命科学研究新范式。目前,他作为首席科学家领衔建设“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设施建成后,将提供革命性的研究手段,对生命体结构与功能进行跨尺度可视化描绘与精确测量,进而破解生命与疾病的奥秘。


63A01

颜学庆

颜学庆,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副院长,长期从事离子加速器物理研究,在低能核物理和核技术领域开展了系统研究。

颜学庆教授通过提出和证实激光稳相光压加速方法,揭示了超强激光整体推动薄膜和加速离子的物理机制,推动激光离子加速器走向应用;提出和证实临界密度等离子体透镜方法,利用飞秒激光将碳离子加速到580MeV,打破飞秒驱动碳离子能量加速纪录;提出匹配束流动力学方法,用于多个大科学装置理论设计;建造了首台1%能散激光质子加速器装置,成功应用于磁约束聚变、质子照相和粒子辐照等领域,首次利用激光加速质子束实现了聚变等离子体芯部极向磁场的实验测量,可以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二维磁场诊断新方法。研究推动设立了怀柔国家科学中心交叉研究平台“北京激光加速创新中心”和教育部“十四五”大科学装置预研项目“北京激光加速器装置”。

6784A

首台1%能散激光质子加速器装置(CLAPA)

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颜学庆教授先后承担了科技部的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和基金委的创新群体项目,曾入选中国核物理学会胡济民教育科学奖(2007年)、德国洪堡学者(2008年)、北京卓越青年科学家(2018年)和美国加州大学(埃尔文分校)Rostocker杰出讲师(2019年)。2019年获得世界加速器大会Hogil Kim加速器奖。


5CE85

季加孚

季加孚,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院长,教授,创建我国胃癌治疗规范,显著改善胃癌临床治疗效果。为我国创新胃癌防治计划作出重大的开创性贡献。

季加孚从事胃癌外科工作38年,是国际知名的胃癌领域专家,先后任国际胃癌学会主席和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委会主委。他通过系列自主创新研究突破瓶颈,推动胃癌治疗成为了标准、精确、整合的系统工程,带领中国研究跻身国际一流行列。

5EF17

季加孚创建模块化胃癌手术规范、降低手术风险,并主办第12届国际胃癌大会,向48个国家介绍中国经验,为制定D2手术共识起到了关键作用;开拓胃癌综合治疗模式,突破腹腔镜D2手术难题:率先开展围术期化疗研究,将胃癌的3年无病生存率从56%提升至78%,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率先证实微创技术可安全应用于进展期胃癌;阐明胃癌发病分子机制,建立全球最大胃癌样本库:率先开展胃癌组学及侵袭转移机制等研究,精准筛选化疗耐药人群;并确立了国内样本库质量管理规范,为人类癌症基因组计划等104项国内外重大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季加孚在Lancet、Science、Nature和JAMA等期刊发表论文406篇,主编国内首部胃癌英文专著及首个SCI肿瘤学期刊,培养研究生及博士后120余人。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获吴·杨奖、英国文化教育协会职业成就奖及中菲亚洲国际和平奖,是国家卫生健康委突贡专家、北京学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兼职教授。


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4759A

曾毅

曾毅,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党组副书记。

1986年北京工业学院自动控制系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大学毕业,1996年南京理工大学兵器系统工程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毕业,2011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

历任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综合研究室处长、规划计划处处长、副院长、常务副院长(法人)、院长,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部副主任、科技部主任、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


延伸阅读

何梁何利基金于1994年设立,由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先生共同捐资创建,旨在奖励取得杰出成就和重大创新的中国科技工作者,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该基金设有“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与“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旨在奖励长期致力于推进国家科学技术进步,贡献卓着,历史上取得国际高水准学术成就者;授予在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科技突破,攀登当今科技高峰,领先世界先进水平者;也授予推进技术创新,建立强大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其产业居于当今世界前列者。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授予在特定学科领域取得重大发明、发现和科技成果者,尤其是在近年内有突出贡献者,按学科领域分设物理学奖、医学、药学奖等十七类奖项。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授予具有高水平科技成就而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创建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和著名品牌、创造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杰出贡献者。

该基金每年评奖一次,由专业评审组初评、评选委员会终评,最终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获奖人选。

(图片及内容来源:北京大学官方微信、北京大学科研部、融媒体中心、新华社、人民日报、每日甘肃、央视新闻)


上一条:北大7位教师、6位校友获2020年科学探索奖 下一条:基础医学院团队揭示肠道菌群参与孤独症发病新机制

关闭

版权所有2021©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京ICP备15026609号-1

地址:北京大学镜春园75号|邮编:100871|电话:86-10-62759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