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北大 新时代昂首阔步再出发

2018/01/02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编辑:

  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之后,几道“新时代”考题,摆在中国大学面前:

  如何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如何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撑?

  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全体高等教育工作者能否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紧扣新时代的脉搏,肩负起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

……

  深秋的燕园,银杏翩跹,枫丹柏翠。11月18日到19日,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第十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

  在这次大会上,北京大学这样回答“新时代”的考题:

  必须深深融入民族复兴、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宏伟事业中,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必须始终坚守北大的光荣传统,继承发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和精神,始终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理念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繁荣学术、追求真理作为根本追求;必须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挺立时代潮头,投身社会发展的主流之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与我们党砥砺奋进的步伐同向同行。

  作为一所拥有近120年办学历史的百年名校,作为中国大学的标杆,北京大学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最前列,中流击水、重责在肩,昂首阔步又出发!

  不忘初心:北大与国家民族同行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要明确北大和北大共产党人的初心,就必须认真回顾总结100多年来的历史。” 在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北大师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从诞生之日起,北京大学就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一直把自己的事业深深融入民族复兴的伟业中,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立,《钦定大学堂章程》中明确,大学堂为“各省之表率、万国所瞻仰”,办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是北大创立时就立下的宏伟目标。

  1919年,五四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的薪火在红楼点燃,《新青年》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北京大学为暗夜中的中国点燃熊熊火炬。1921年7月,全国有共产党员50余人,21人在北大工作和学习过;13位来自全国的中共一大代表中,北大师生校友就有5人。早在97年前,北大第一代共产党人就踏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前赴后继、不懈奋斗。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在党的引领下,北大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有了实现使命与梦想的光明前景,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先锋力量。一代又一代北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努力探索民族复兴的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努力创造和发展中国的新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民族危亡关头,北大师生以刚毅坚卓的气节,书写了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篇章。在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艰难困苦中,依然培养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创造了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在中外教育史上树立了不朽的丰碑。新中国成立后,北大师生在“两弹一星”研制、百万次电子计算机问世、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中建立了不朽功勋。改革开放以来,北大更是自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之中。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是我们的初心,是全体北大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说,“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早已融入北大的精神,成为办学灵魂和指导思想。”

  勇于探索:“双一流”建设开新局

  新时代呼唤新使命,新使命决定新作为。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对于北京大学来说,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从1994年开始,迄今已整整23年。

  1994年,北京大学第九次党员代表大会在全国率先提出把学校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自此,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1998年百年校庆以来,北大更是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不断迈出新步伐。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高瞻远瞩地指出,“党中央作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前进。”

  20多年来,本着对世界一流的矢志不移的追求,北大迎来了一座座活力迸发的发展高峰:青年教师队伍壮大,科研经费增加,截至2016年底,北大已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7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3人,SCI数据库收录论文发表数量连续翻番。

  科研全面迸发活力,优秀成果不断呈现,突破学科、院系壁垒,打造学科集群,利于发挥学者个性、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正在形成: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谢晓亮团队、汤富酬团队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教授团队第一次向世界展示MALBAC技术在试管婴儿临床应用的可能性;邓宏魁团队及其合作者近年来在《细胞》杂志发表多篇文章,在国际学术界掀起了一股“中国风”。

  发扬人文社会学科传统优势,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一系列扎根中国本土的社会科学研究蓬勃发展:《儒藏》工程、《中华文明史》多语种版本、《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全七卷)、“国外所藏汉籍善本丛刊”项目、《北京历史地图集》、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中国健康与养老跟踪调查,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在全球高校的舞台上,不断向舞台中央靠拢:北大近几年在全球主要的大学排行榜中稳居全球前50左右,主要办学指标已经与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可比性,初步实现了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阶段性目标。

  当然,北大人都很清楚,在创建一流大学的征程中,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探索中国经验。

  北大人牢牢记得,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于大学提出了新期待和新要求: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在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北大师生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我们要深刻认识并正确处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历史性贡献”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根本上说,两者是一致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越有成效,就越能够为国家民族作出更大贡献。但是,两者又不能等同,更不能混淆,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如果不能把目的与手段区分开来,就会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按照这种跟随模仿的发展模式,不可能办出自己的特色,不可能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未来,我们仍然要虚心向所有的世界一流大学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瞄准和抢占世界科技前沿。同时,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办学自信,更加自觉地与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对接、与人民的需求和期盼一致。”郝平在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说。

  重任在肩:国家使命指方向

  北大始终是开风气之先的,北大也始终是勇立潮头、矢志担当的。

  伟大的新时代,北大人在思考,北大如何继续引领中国高等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加快“双一流”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历史性贡献?

  在北大党委看来,“两个融入”的工作主线至关重要。一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办学思想、教育思想,以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以新思想培育一代新人;二是更加自觉地把学校发展方向同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融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要把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作为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根本动力,继续以问题为导向,聚焦人才培养体系、人事管理体系、学校治理体系、学术发展体系、资源配置体系等五大领域,抓好细节,力争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中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完善综合改革的主体框架,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在会上谈到。

  实现这样的目标,要做到“打铁必须自身硬”,开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对学校的领导,毫不动摇地把全校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北大党委的报告谈到,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锻造坚强领导核心。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不断夯实思想根基。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强化“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抓好基层、夯实基础。继续坚定不移推进作风建设、纪律建设。

  实现这样的目标,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

  要“德才均备、体魄健全、守正创新、引领未来”,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顶尖人才为引领、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中坚、青年骨干为基础,培养与引进并重,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师资队伍,使北大名家辈出、大师云集。

  实现这样的目标,还需要面向更长远的未来,做好学科布局。

  北大理工医科的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国的需要,全面对接国家战略,要继续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扎实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动成果转化;北大医学优势,要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中有更大的担当和作为;北大哲学社会科学要进一步形成中国风格、北大学派,构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同时,全力配合首都发展战略,支持首都重大工作,深化共享理念,普惠发展成果,承担社会责任。

  实现这样的目标,还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共同发展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服务中外人文交流。

  在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共同发展的大战略中,北大积极调整国际交流合作的战略重点,在广交朋友的基础上注重与“双一流”建设对接,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学校长远发展服务、为国家外交战略服务。开设“一带一路”外国语言与文化公共系列课程,承建多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成立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燕京学堂和北京论坛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

  在北京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北大为未来的新征程发表宣言:

  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北大的办学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将大幅跃升,居于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北大将稳稳立于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引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

  面向未来,北大人使命在肩——北大必须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紧扣新时代的脉搏,肩负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勇做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标杆。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聚精会神、脚踏实地办好北大的事情,为更加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撑。

  面向未来,北大人信心满怀——与国家共命运、同进步的北大,在世界高等教育大变革的时代,将继续引领中国高等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加快“双一流”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历史性贡献。

上一条:林建华:“双一流”,北大力争做标杆 下一条:校友恽之玮、张伟获科学突破奖-数学新视野奖

关闭

版权所有2021©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京ICP备15026609号-1

地址:北京大学镜春园75号|邮编:100871|电话:86-10-62759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