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北大三人获第二十五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

2023/05/16    信息来源: 北大新闻网   作者:    编辑:王道琳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共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首都人才发展战略,促进北京地区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激励更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根据《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条例》,经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组织评审,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于2023年4月15日在湖北武汉召开颁奖大会。第二十五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共评选出15名获奖者,他们分别来自在京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其中北京大学三位青年教师获奖。

伊成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合成与功能生物分子中心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曾获第十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学者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家奖、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伊成器课题组主要从事核酸修饰的生物学研究,开发了多项前沿组学技术,绘制了RNA上多种新型修饰的高清图谱,开拓了中国科学家主导的表观转录组学新方向;开发了原创自主的DNA碱基编辑的安全性评价技术,发展了更为精准、高效的DNA编辑器和RNA碱基编辑器。在《自然》(Nature)、《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等期刊上发表一系列研究成果,一项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刘燕,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教授。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刘燕专长于青少年及成人错HE畸形的综合矫治,隐形矫治及正畸与牙周、正颌、种植及修复多学科联合治疗,深耕于仿生纳米材料与再生医学领域,在骨/牙/肌腱组织形成机理及再生效率上做出创新发现,以第一/通讯作者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3篇)、《美国化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篇)、《今日纳米》(Nano Today)(2篇) 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4篇,H指数31,论文单篇最高被引783次,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Web of Science高被引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15项;授权发明专利9项,转化一项;曾获中华口腔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吴孟超医学青年基金奖、国际牙科研究会William J. Gies奖等31项;担任中国研究医院学会微生物感染与转化专委会常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生物医学专委会委员等。

张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髋关节亚专科副主任、副教授,曾获2021年中国专利金奖、2020年“敬佑生命 荣耀医者”青年创新奖、2019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15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4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

张辛从事运动医学15年,长年为国家健将级运动员保驾护航。擅长运动创伤的微创治疗,利用关节镜技术微创治疗肩关节、膝关节和髋关节损伤。她提出关节软骨修复新理念,发明软骨再生支架,创建关节软骨修复新模式,极大改善了患者预后。其中脱钙骨软骨再生支架技术已成功在临床应用,治疗巨大关节软骨缺损患者近百例,切实解决了临床痛点。张辛是北京市科技新星,编撰专业性书籍4部,是《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中文版)》青年编委,担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冬季运动损伤分会副秘书长等多项社会职务。她在权威SCI期刊上累计发表文章75篇,曾主持国家级项目4项、北京市基金项目6项、科技部外国专家项目一项,共获授权专利24项。

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获奖人员合影

茅以升科学技术奖是经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批准、依靠社会力量设立的科技奖励项目。“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北京青年科技奖” 每年评选一次,每届评选15名,旨在表彰奖励在科技工作中勇于创新、作出重要贡献、取得突出成绩,政治思想、科学道德与学风好,在青年同行中树为榜样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从而推动造就学术技术带头人,促进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该奖至今共奖励了387位北京地区青年科技才俊,他们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成为领军人物,其中有22人获奖后当选为两院院士。

上一条:北大教师在第三届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下一条:黄芊芊、刘娟获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关闭

版权所有2021©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京ICP备15026609号-1

地址:北京大学镜春园75号|邮编:100871|电话:86-10-62759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