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智华楼完工通过验收,移交仪式举行

2023/07/03    信息来源: 北大新闻网   作者:    编辑:王道琳

北京大学电教楼改造工程于6月13日通过工程验收,电教楼更名为“智华楼”,正式交付数学科学学院使用。基建工程部、房地产管理部、保卫部、动力中心、审计室、校园服务中心、计算中心、数学科学学院和工程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相关人员参与本次工程验收。

验收现场

智华楼位于校园中心地带,正门朝西,与百周年纪念讲堂隔路相望,由13个独立的单体拼接而成,结构复杂,既有梁柱结构,也有砖混结构。作为北京市首批历史建筑,改造工程要求在保持电教楼外立面、建筑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局部调整加固、提高抗震和防火等级、更换全部门窗等方面改造,使其符合最新建筑规范和使用需求。

学校领导对此工程高度重视,校党委书记郝平专门作出批示,副校长、总务长董志勇多次到工程现场察看、指导工作。改造工程于2022年4月18日开工,在基建工程部、数学科学学院、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有关各方的通力配合及共同努力下,克服了旧楼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疫情防控等多重困难,造价控制符合学校相关要求,相比合同工期提前一个月完工,并顺利通过验收。本次改造工程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广州扉越建筑设计事务所联合设计,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承建,北京磐石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监理。

智华楼外景

此次改造工程兼顾历史和未来,最低程度拆改,最大程度保留记忆,在保证实用性的同时,增加了很多独有的艺术设计,使这栋燕园老楼焕发出新的活力。修葺一新的智华楼由大致相同的南楼和北楼,以及连接两楼的西楼组成,东西长76米,南北长72米,建筑面积10,720平方米,建筑高度16.5米,分上下4层,局部5层,最高达20.7米。建筑风格简朴大方,外墙涂淡黄色,保持了电教楼的原有色调。西门厅连接的大礼堂,在保持原功能的基础上,设计了蓝色星空顶棚,使其更增添了科学和艺术气息;东门厅由层高7米的多功能厅和学生学习活动空间组成,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西楼二层的教师休息区是教师、学生聚会讨论的场所;北楼首层设有一个上下两层的图书馆,双螺旋的楼梯连接起书库和阅览室;北楼一层的东西两端保留了两个阶梯教室,是学院开展学术活动的重要场所;二楼是行政办公和会议区,设有多个会议室和教室;三楼以上则是教师办公室和讨论室。

大礼堂

学院图书馆

东门厅学习空间

教师休息区

智华楼原为电教楼,于1979年完成设计,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当年校内条件最好的教学楼,许多大课和学术报告在这里进行,观看电影等文娱活动也在这里举行。30多年来,电教楼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北大学子的青春记忆,满墙的爬山虎郁郁葱葱,成为校园内一道独特的风景。2018年,学校决定将电教楼维修后划拨给数学科学学院。香港林高演先生捐款6千万元用于维修改造,并将大楼更名为智华楼,意为智慧华人;建设过程中,又陆续得到百余位院友的捐资支持。智华楼于悠悠百十年北大数院而言,是解燃眉之急的喜悦,是聚贤育才的期盼,更将是载入历史的里程碑。数学科学学院将利用暑假时间进行简单的内部装饰,力争在秋季学期以一个全新的面貌迎接2023级新生。

智华楼移交仪式举行

2023年6月19日下午,在蒙蒙细雨中,校领导,职能部门和院系代表,设计、施工和监理方代表齐聚近期通过工程验收的智华楼西厅,共同举行智华楼移交仪式。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副校长、总务长董志勇出席移交仪式并考察调研智华楼。移交仪式由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孙赵君主持。

仪式现场

数学科学学院院长陈大岳作为使用方代表致辞。他表示,在学校领导持续的关怀支持下,学院多年来拥有自己独栋数学大楼的梦想得以实现。陈大岳向为大楼改造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诸多心血的职能部门以及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表示感谢。“有了大楼,就要培养更多大师。”陈大岳表示,学院将以此为契机,加强人才队伍引育,推进学科建设,“让新大楼走出更多优秀的数学家”。

陈大岳致辞

基建工程部部长李钟介绍了智华楼改造工程的基本情况。智华楼于2022年4月18日开工,至2023年6月13日通过工程验收。在此期间,基建工程部等职能部门和数学科学学院,与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通力配合、密切协作,克服了疫情防控等重重困难,确保改造工程保质保量完成,并实现了工期和造价的“双控”,向师生校友们交出了合格答卷。

李钟介绍智华楼改造情况

在现场热烈的掌声中,董志勇把智华楼的钥匙模型交到陈大岳手中,这也标志着智华楼正式交付数学科学学院入驻使用。

移交大楼钥匙模型

移交仪式后,龚旗煌、董志勇带队实地考察调研了智华楼的空间布局和使用规划等情况。

370d2a6f9c3e45219e25c920decab8a7.jpg

校领导考察调研智华楼

总务部部长张胜群、房地产管理部部长陈杰、动力中心主任于虹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上述活动。

合影

上一条:朱松纯:为机器立心,为人文赋理——建设世界一流智能学科 下一条:环境学院成果入选2022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关闭

版权所有2021©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京ICP备15026609号-1

地址:北京大学镜春园75号|邮编:100871|电话:86-10-62759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