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在官网上公布了2023年度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AGU Fellow)评选结果(https://www.agu.org/honors/announcement/union-fellows),全球共54人获此殊荣,包括两名执教于北京大学的学者。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宗秋刚因在识别太空磁层粒子加速机制和发展新型探测载荷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而成功入选,是中国大陆空间物理领域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另一位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胡敏,她因“在揭示气溶胶形成机制及其对空气质量、气候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而当选。
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成立于1919年,是全球规模最大和最具影响力的地球与空间科学家联盟,早期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对外单位,现在是独立的非营利学术组织,现有注册会员6万余人,来自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涵盖大气和海洋科学、固体地球科学、水文学、空间科学、行星科学等诸多领域。自1962年起,AGU每年从现有会员中选举不超过注册会员总数的0.1%为新会士,以表彰他们在各自领域中做出的开创性工作与杰出贡献。

宗秋刚
宗秋刚毕业于四川大学,获德国布伦瑞克技术大学博士学位,曾参加中国第6次南极科考,担任过德国马普太阳系研究所研究科学家、日本早稻田大学访问教授、美国波士顿大学研究科学家、美国麻州大学研究教授,2007年8月至今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并任北京大学行星与空间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空间物理与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宗秋刚长期从事空间物理研究和空间探测载荷研发,发表SCI论文450余篇(包括Nature子刊10篇),总引用超过12,000次;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曾担任Cluster、BepiColombo水星探测计划等6个大型国际空间计划的合作科学家;担任北京大学第一颗立方星“未名一号”首席科学家;曾担任AOGS日地分会主席,现任国务院地球物理学科评议组成员、 JGR-space physics 期刊主编等;带领团队自主研制星载能量电子探测器,已搭载在2颗澳门科学一号卫星、4颗“北斗”导航卫星和2颗风云气象卫星上;自主研制新一代千线阵列中性原子成像仪、无伸杆磁强计等空间探测载荷。荣获国际日地物理委员会(SCOSTEP)杰出科学家奖(首位华人获奖者)、欧洲地球科学协会(EGU)阿尔文奖章(首位华人获奖者)及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维克拉姆﹒萨拉巴依金质奖章等空间科学领域国际大奖。

胡敏
胡敏分别于1987年、1990年和1993年获得北京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3年7月留校工作,长期致力于大气颗粒物污染成因及防控对策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理基金、环保公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发表SCI文章420篇,总他引2.4万余次,H指数88,连续3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出版专著2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7项。胡敏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首批会士。现任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计划气溶胶科学咨询组委员。曾任学术刊物J Aero. Sci.主编,Atmos. Environ.、Tellus B、《科学通报》等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