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北大物理,110周年!

2023/11/01    信息来源: 北京大学官方微信   作者:    编辑:王道琳

从探测微观世界

到探索浩瀚星空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

连接着物质世界最小和最大的尺度

让人深深为之着迷

1913年

北京大学设立物理学门

奏响了我国物理高等教育的先声

2023年

北大物理学科走过110年光辉岁月

百十翠林添新绿

这里是中国物理高等教育的策源地

和新时代物理教育发展的引领者

也是赓续“两弹一星”精神

与弘扬科学精神的沃土


01 根深叶茂,薪火相传

1902年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设数学物理部

成为我国数理方面高等专业教育的开端

1913年,物理学门正式招生

这是我国最早的物理学本科

开启我国物理高等教育之先河

1919年,北大物理学门改名物理系

标志着物理作为新兴学科独立建制

列入中国现代教育体制

1935年

马仕俊、郭永怀、卓励、赵松鹤

成为北大物理系录取的首批研究生

5C7D2

自成立到抗战前夕何育杰、张大椿、颜任光、丁西林、

李书华、夏元瑮、王守竞、饶毓泰

先后担任系主任

吴大猷、朱物华、周同庆、郑华炽

担任物理系教授

他们奠定了北大物理学的基石

也以其筚路蓝缕的精神

激励后学求索奋进

2E7F4

抗日战争开始后1938年,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

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师生们秉承“刚毅坚卓”校训

克服艰苦条件

千方百计建设实验室、金工车间等

开展实验教学研究

培养出杨振宁、李政道、黄昆、

邓稼先、朱光亚等杰出科学家

写下中国物理教育史上

璀璨夺目的一笔

3453D

抗日战争结束、北归之初的

北大理学院坐落于沙滩后街

饶毓泰、张宗燧、赵光增、

虞福春、胡宁、黄昆等教授

沈克琦、徐叙瑢、邓稼先、

朱光亚、于敏等青年教师的

共同努力下

复原后按部就班地

开展教学与研究工作

51D28

原在北大理学院莲池的日晷

而今伫立于北京大学校园内

见证着北大物理的成长与蓬勃发展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碑文

也镌刻着北大物理的科学探索精神

31FC5


02 大国重器,坚实础柱

1952年秋

全国院系调整

北大物理系集原北大、清华、燕大

三校物理精英

成为我国高校实力最强的物理重镇

和全国最重要的物理人才培养基地

1F497

1955年

为了加快建立我国核工业体系

发展原子能事业

经高等教育部批准

全国第一个核科学人才培养基地

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成立

23530

1958年底

物理研究室改为原子能系

1960年改称技术物理系

致力于培养原子核物理专门人才

被称为“核科学家的摇篮”

569E7

1956至1958年

为了服务我国科技发展的迫切需要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

和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

五校联合在北大开办了

我国第一个半导体物理专门化

培养出的300余名学生

成为我国新兴半导体事业的第一批骨干

从无到有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70年代

半导体物理专业教师参与创建

北大微电子学科

294B1

1958年末

无线电电子学、地球物理系

由物理系分出

1960年

地球物理系成立天体物理专业

1983年

成立理论物理研究所、固体物理研究所

重离子物理研究所

2000年

成立天文学系

592CB

北大物理学科的成林、结果

离不开在多个院系

开枝散叶、绵延勃发

为新中国建立完善的

教育、科技、工业体系

做出了卓越贡献


03 名家辈出,大师云集

北大物理的科研使命

重教乐育、格物究理的110年间

饶毓泰、吴大猷、周培源、

叶企孙、王竹溪、黄昆、胡宁、

虞福春、胡济民、李宪之

中国物理领军科学家聚集于此

培养了上万名物理学相关高层次人才

130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学习、工作于此

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

9位是北大物理校友

5位北大物理校友获得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0位首批中国物理学会终身贡献奖获得者中

北大物理占8席

物理学院坚持引育并举

发扬学科传统

涌现了一批以德立身的教师楷模

集聚了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3人

1B7DE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7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0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1个

创新研究群体5个

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支


04 立德树人,固本培元

2001年

在原物理系、重离子物理研究所

技术物理系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

地球物理系大气物理专业、气象专业

天文学系的基础上

成立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41F14

北大物理学院牵头建设物理学、天文学、大气科学、

核科学与技术4个一级学科

下设15个二级学科

与数学、化学、生物学、电子信息学、

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医学等

深度交叉融合

在瞄准基础核心领域的同时

开拓新兴领域和前沿方向

围绕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科技创新与学科交叉融合

持续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50282

物理学院率先试点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建立包括灵活课程、科研训练与实践

及全球课堂“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

建成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3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建立以学术型博士培养为主体

专业型硕士培养逐步发展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2022年起

实施北京大学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创设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培优计划

加快培养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兼具的领军人才


DE1B7

物理学院建设

基础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纳光电子前沿科学中心等

重点科技创新基地

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

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

北京激光加速创新中心

轻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台等

多个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

紧密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7个

取得一系列原创性和突破性成果

4项研究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成果创新成就展


物理学院持续完善

“近者悦、远者来”的育人聚才环境

和适合国际化人才成长发展的学术氛围

汲取国内外优质教学科研资源

创办北京大学百年物理讲坛

物理学院学术论坛

北京大学格致论坛等优质学术品牌

组织物理实验演示科普志愿服务团队

获中国物理学会科普教育基地(首批)认定

组织基础物理国际暑期学校

探索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联合培养

倡导参与国际合作和学术服务

多名教授在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

国际光学委员会等

国际学术组织和期刊任要职

不断提升北大物理的国际影响力


1A6C9

北大物理

百年成林,十年新绿

在海内外北大物理人共同回溯历史

展望未来的时刻

让我们坚守北大物理的“根”和“魂”

以强烈的使命感、荣誉感

诠释新一代北大物理人

品格无私、学术无畏的正气风骨

和实干争先、培优增效的时代担当

勇攀高峰、敢为人先

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53AD2

上一条:北大国际法学院,15岁! 下一条:北大数学,110周年!

关闭

版权所有2021©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京ICP备15026609号-1

地址:北京大学镜春园75号|邮编:100871|电话:86-10-62759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