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9位北大人新当选为两院院士

2023/12/06    信息来源: 北大官微、北大校友会   作者:    编辑:王道琳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23年新当选院士结果公布。北京大学共有9人入选,包括4位教师和5位校友。

北京大学工学院段慧玲教授,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张泽民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药学院张强教授、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大学1991级医学部硕士校友张宏、1983级地质学系本科校友翦知湣、1988级地质学系本科校友徐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1976级生物学系本科校友金梅林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8级化学系本科校友张久俊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F84B

新当选院士的北大教师

212FC

段慧玲,1970年5月生。2005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8年起在北京大学工学院任教,201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获聘2013、2014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主任,现任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工学院院长,担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固体力学委员会委员。

段慧玲教授主要从事界面力学和流固耦合力学研究,形成了跨越“微-细-宏”观多尺度、涵盖“气-液-固”多相的界面力学新理论和新方法,取得了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系统性创新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三八红旗手、德国洪堡研究奖等荣誉。

205EF

张泽民,1967年7月生。1988年获南开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14年起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任教,现为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主任,担任《细胞》(Cell)杂志等期刊编委。

张泽民教授长期聚焦肿瘤生物信息学研究,以“赋能新技术、启迪新概念、助力新医学”的生物信息理念,利用学科交叉优势引领肿瘤研究前沿。他首次实现肿瘤微环境的大规模泛癌种单细胞分析,揭示了肿瘤的特有细胞组分,开创了从“全局”视角系统性研究肿瘤异质性的新方向。相关成果获得行业内高度认可,4次入选中国生物信息学十大进展,获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0)。

1C514

黄晓军,1964年8月生。1987年获中山医科大学获临床医学学士学位,1992年获北京医科大学博士学位。1992年8月起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工作,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获聘2011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现为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主任医师,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担任法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通信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

黄晓军教授长期聚焦白血病等其他恶性血液疾病的前沿研究和临床治疗,创建骨髓移植中国科学新方案,解决了“供者来源匮乏”这一世界性医学难题,使亲属成为移植供者的概率由不足25%上升至接近100%;极大提高了患者生存,使半相合移植治疗白血病的3年生存率从约20%升至70%左右。2016年欧洲骨髓移植协会发文称黄晓军团队的新医学方案为“北京方案”(Beijing Protocol)。“北京方案”促进了全球白血病和骨髓移植学科的在最近20年的巨大进步,成为中国首位、全球过半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式。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何梁何利科学技术与进步奖,谈家桢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奖,转化医学杰出贡献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

214AF

张强,1958年5月生。1982年获北京医学院学士学位,1995年获华西医科大学药剂学博士学位。1982至1992年在国家医药总局四川抗生素工业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室副主任等,1989至1990年在日本福冈大学学习工作,1995年进入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工作。2018年起任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先后担任北京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医学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张强教授主要从事创新药物递释系统研究,包括难溶药物、抗肿瘤药和生物大分药物递释系统的基础与应用转化研究。在纳米细胞转运和整合素靶向递药领域获得理论突破,原创注射用自乳化技术、口服纳米骨架技术和整合素主动靶向递药技术等,开发多种新型递释系统上市,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重要奖项,是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新当选院士的北大校友

20403

张宏,1969年11月生,安徽黄山人。1991年,毕业于安徽大学,获学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4年在马萨诸塞总医院癌症中心做博士后。2004年至2009年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2009年至2012年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组长。

张宏的研究方向是多细胞生物中自噬作用的机理和调控机制。自噬是由自噬体包裹胞质组分并运送到溶酶体降解的过程,对维持细胞正常功能至关重要。自噬异常与多种人类疾病密切相关,如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目前,张宏的课题组创立了以线虫为研究多细胞生物自噬的遗传模型;鉴定了一系列多细胞生物特有的新自噬基因,并揭示了它们在多细胞生物自噬体形成和成熟过程的特有步骤中的作用机制。由张宏课题组引领的相关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多细胞自噬分子机制和调控机理的认识,并对阐明自噬异常与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及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有重要意义。

225A2

翦知湣,1966年12月生,湖南常德人。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获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获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95年至1996年,任德国基尔大学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访问学者。1999年以来,任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教授。1999年至2001年,获德国“洪堡学者”荣誉称号;2000年至2004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5年以来,任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特聘教授。现任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兼任国际过去全球变化计划(PAGES)科学委员会共同主席、中国IODP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翦知湣长期从事海洋地质学的教学与科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30多个科研项目,在西太平洋古海洋与东亚古气候研究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尤其在古气候演变机制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已在Nature、PNAS、Science Advances、NSR、EPSL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近三百篇,更作为第一完成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担任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海底科学观测网”首席科学家,主持国际大洋钻探第368航次和南海“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航次,为我国海洋深钻、深网、深潜的科学与技术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是我国海洋地质走向国际的中青年领军人物之一。

1F528

徐星,1969年7月生,新疆伊犁人。199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获学士学位。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先后获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学术院长。

徐星主要从事中生代爬行动物化石及地层学研究,研究工作涉及分类学、系统学、形态功能学、古动物地理学和骨组织学等诸多领域。在分类学方面,徐星已发现和命名恐龙新属种达30余种,包括: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暴龙类、镰刀龙类、窃蛋类、伤齿龙类、驰龙类以及角龙类的化石,世界上第一个保存睡眠信息的恐龙标本,世界上最小的甲龙标本,世界上最小的成年非鸟兽脚类恐龙标本,世界上最早的虚骨龙类化石和世界上最早的保存羽毛的非鸟恐龙化石等。徐星在许多类群的形态学、分类学、发育学、系统学以及形态功能学等方面的工作,分别代表了这些研究方向近年来相当重要的成果。

21A22

金梅林,1954年3月生,湖北武汉人。198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学系。2006年,获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生猪健康养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金梅林主要从事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和新发突发重要动物疫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致病机制、新型疫苗和诊断制剂等方面的研究。40余年来,金梅林始终围绕重要人兽共患病和动物新发突发疫病防控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了深入系统研究。阐明病原致病与免疫机制,解决动物生物制剂研发和产业化关键技术难题,创制新型疫苗、诊断制剂等精准生物防控产品,实现成果转化并全国推广应用,为我国动物防疫事业和兽医公共卫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201EF

张久俊,1956年8月生,安徽宿州人。1982年和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88年,获武汉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后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加拿大约克大学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国际电化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创始人主席兼总裁,中国内燃机学会燃料电池发动机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新能源材料副主任委员。

张久俊长期从事电化学能源存储和转换及其材料的研究和产业化应用开发,包括燃料电池、高比能二次电池、超级电容器、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和水电解等。


2023年新当选院士

2023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5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0人,化学部10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1人,地学部8人,信息技术科学部8人,技术科学部12人。

2023年中国工程院选举产生了7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0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0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9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8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8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8人,农业学部10人,医药卫生学部11人。

上一条: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六次会议在京举行 下一条:李佳衡获2023大学生计算机系统与程序设计竞赛全国第一名

关闭

版权所有2021©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京ICP备15026609号-1

地址:北京大学镜春园75号|邮编:100871|电话:86-10-62759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