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学生五·四奖章”荣誉称号
设立于1998年北京大学百周年校庆之际
每两年评选一次
是学校授予学生个人的最高荣誉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五四精神镌刻于耀熠的奖章
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激荡着北大人飞扬的青春
北京大学建校126周年校庆之际
恰逢五四青年节
值此盛会
让我们走近15名获得
第十四届北京大学
“学生五·四奖章”的青年
共赏青春风采!
第十四届北京大学“学生五·四奖章”获得者
(按照姓氏拼音顺序排列)

陈思伊
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2021级博士生

经探究自闭症病理萌生科研初心,因共情宫颈癌女性坚定科研信念,为救助血液病患者勇担科研使命,陈思伊始终坚信,人类福祉是科研工作的“北极星”。助力首支国产HPV疫苗面世、申请3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3篇SCI文章、红细胞研究成果刊登Cell,于科学的碧海蓝天上下求索,对人类的健康问题自始执着。她践行着科研工作者的庄严承诺:科研探索永无止境,人类福祉终为基点。
已获荣誉
陈思伊曾获北京大学五四奖学金、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生命之星”奖、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论坛学术风采奖、省级“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并获得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资助。
董芮岚
第三临床医学院2016级八年制博士生

谨记“临床科学家”的期许,在临床中磨砺功夫,在科研中探索创新。于患者,她尊重爱护,得到由其独立接诊患者的锦旗认可;于科室,她恪尽职守,在特殊时期坚守岗位,得到表扬信鼓励;于自身,她勤勉励精,构建首个双眼辅助诊断模型,拓宽圆锥角膜早期诊断新方向,并发表SCI及中文论著7篇,在国家、市、校级竞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在世界级、国家级学术会议中发言;于集体,她积极引领,带领支部创先争优,鼓舞院内学术热情。从红楼到杏林,董芮岚孜孜不倦、求索奋进,让青春姿态盛如夏花。
已获荣誉
董芮岚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中国光谷奖学金(创新创业奖)、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北京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北京大学优秀团支部书记等12项校级及以上奖励奖学金。
戴天祥
物理学院2019级博士生

戴天祥是集成光芯片研究的“追光人”,他的研究面向国家先进光子集成芯片领域的需求,将光子芯片与拓扑物理、量子调控深度结合,实现新一代拓扑光子器件与芯片,突破传统器件大规模集成与高速调控等瓶颈。依托于北京大学集成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实验室,他在Science、Nature Photonics等顶刊上发表7篇高水平论文,在国际舞台发出北大光学之声,受到领域内专家的高度评价。潜心科研之余,他亦争当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播者,参与科普志愿服务活动、受邀专题课程实践活动、协助导师指导低年级同学,将科学之光延伸到更为广阔的天地。
已获荣誉
戴天祥曾获第十九届王大珩光学奖学生奖、CLEO-PR 2022 Best Paper Award、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校长奖学金、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等。
耿逸然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0级本科生

耿逸然的研究兴趣集中在强化学习和机器人学领域,他在T-PAMI、CVPR、NeurIPS、ICRA等顶级国际会议和期刊中发表了13篇高水平论文,其论文已被引用200余次,在开源平台Github上获得总计2000+的星标。他也多次受邀在CVPR、ICCV、NeurIPS、ICRA、AAAI等顶级会议担任审稿人和程序委员,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在取得丰硕科研成果之外,他于体育和艺术皆有所长,在社会活动方面也表现活跃。他曾作为北京大学学生代表和发言人向马英九先生一行介绍自己的学习科研情况,阐述利用科研学术进行两岸交流的优势,受到马英九先生与郝平书记的高度评价。
已获荣誉
耿逸然曾获北京大学五四奖学金、商汤奖学金、John Hopcroft奖学金、秦靳奖学金、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奖学金、院长奖学金等。曾获得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学术创新奖、科研优秀奖、学习优秀奖、BIGAI突出贡献奖、北京大学前沿计算研究中心年度优秀学生等。
黄子健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直博生

秉承对科学的好奇和对探索的热情,怀揣服务于国家清洁能源发展战略的使命感,黄子健“埋头追寻太阳”,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商业化以及清洁能源发展做出贡献。读博期间,他发表SCI论文17篇,包括Nature与Science期刊各1篇,一作影响因子110分,被引次数超700次。学术研究之余,他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引导社区医院患者有序就诊,科普新型科技在助老活动中的应用。他坚信,科研与生活相辅相成,在全面发展的道路上,他向阳而生,追光逐梦。
已获荣誉
黄子健曾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等荣誉,其研究成果曾获《中国·光学十大进展》提名奖。
贾明浩
考古文博学院2020级博士生

在文保事业新征程的号角声中,披荆斩棘、砥砺深耕,贾明浩誓做新时代文物守护者,他在细碎操作中觉察文物保护意义,提出并完善分步除锈保护模式。每一块碎片的拼接、每一个支点的加固,贾明浩热爱着这种联结历史、传承文化的责任感,每学年的综合素质测评均位居年级前列,已发表11篇SCI、5篇中文核心、发明专利3项和实用新型专利2项。他始终怀揣着让文物“活起来”的初心,立志于展示中华文明的璀璨精巧,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不认输地走下去。
已获荣誉
贾明浩连续三年获评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校长奖学金,获国家奖学金等多项荣誉,同时担任《考古学研究》文物保护技术专刊的特约编辑。在第三十届“挑战杯”中,他荣获特等奖和一等奖,并在北京大学第十二届实验技术成果奖中以“金属文物便携式原位检测探头研发”为主题荣获一等奖。
姜建峰
电子学院2020级博士生

芯片作为信息世界的“心脏”,是世界科技战的必争之地。历时四年的探索和创新,姜建峰将二维半导体晶体管性能推至近理论极限,实现了世界上速度最快、功耗最低的二维晶体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Nature Electronics发表相关研究成果,九篇一作累计影响因子超过200,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无数次白天黑夜的攻坚克难和埋头苦干,近七千个小时高强度的超净间工作,姜建峰致力于开发超越硅基极限的新型电子技术,让“小”芯片,实现大梦想。
已获荣誉
姜建峰多次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校长奖学金,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北京大学电子学院首届学术十杰,北京大学优秀科研奖等奖项。
来晓真
公共卫生学院2019级博士生

深耕免疫规划项目的多维评估,立足卫生经济交叉领域,锚定前沿,算好“健康账”,从分到合、从零到整,来晓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7篇,一作累计影响因子152分,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揭示我国人群疫苗接种全景。七年来,她坚持参与医学志愿翻译工作,参编两部专业书籍,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构建人群健康长城。
已获荣誉
来晓真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2023年,她获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优秀代表,事迹刊登于《人民日报》。
刘欣
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级博士生

将笔尖对准,用镜头聚焦,刘欣是助力建设“数字中国”的青年学者、是努力讲好“中国故事”的多面导演。入学至今,她旁听多个院系近20门课程,以导演、制片人、剪辑师的身份创作纪录电影四部,两部系列纪录片,在国内外电影节斩获20项提名和获奖。她在CSSCI(含扩展版)、北大核心期刊、AM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篇。在北大读博,也在北大开课,从一方书桌到三尺讲台,她将以教师的身份继续前行。
已获荣誉
刘欣与北京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合作的成果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两度获得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资助。她执导我国首部战地纪实电影《蓝色防线》、制作首部亮相世界电影节的抗疫纪录片《76天》,作品曾获包括艾美奖、奥斯卡短提名在内的20项国内外电影节提名和获奖。在校期间,曾获“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称号。
毛雅晴
口腔医学院2022级博士生

牙钳牙椅是她最常用的设备,手术台是她最熟悉的战场,毛雅晴常把口腔健康挂在嘴边。从临床到科普,她肩负医者使命斗争顽疾;从实践到交流,她传承厚道精神求真力行。医学初心是支持她前行的力量,她投身公益科普,牵头组建“北大口腔青年说”团队,科普作品多次在科普比赛中获奖,只为把医学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
已获荣誉
毛雅晴曾获2023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北京大学优秀团员、北京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领队、北京大学及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优秀医学生一等奖学金等多项荣誉奖励。
王心仪
中国语言文学系2018级本科生

从“北大红”到“海军蓝”,王心仪曾操舵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在祖国海疆的万里碧波上感受改革强军的时代脉搏。携笔从戎,加入人民海军,王心仪主动参与宣传工作,成为部门“笔杆子”、航母“兵记者”,帮助更多人了解航母生活、航母事业。如今她退伍返校,担任国防工作办公室学生副主任,致力于国防文化宣传,得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多次采访报道。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王心仪的故事未完待续。
已获荣誉
王心仪在2020-2022年服役期间荣获“四有”优秀士兵,退伍返校后获评“2022北京青年榜样”、第三十五届北京青年五四奖章、“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2023”、“北京榜样·最美退役军人”提名等。
徐浩
城市与环境学院2022级博士生

八载燕园岁月,徐浩聚焦全球气候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将生态系统水分需求的变化引入到过往的气候变化评估框架中。他在本科阶段完成“国家创新训练计划”、拔尖计划科研项目,截至目前,发表SCI论文20余篇,针对我国“造林增汇”面临的关键问题设计发展面向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路线图。此外,他连续4年投身气候变化科学教育与普及,他将继续立足国家需求,让世界聆听中国的声音,为气候政策制定提供关键科学指引。
已获荣誉
徐浩曾获北京大学必和必拓“碳与气候”博士研究生未名学者奖学金、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北京大学廖凯原奖学金、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等荣誉。
郏科人
临床肿瘤学院2020级直博生

突破肿瘤诊疗瓶颈,勇担捍卫健康使命。郏科人师从消化系肿瘤大咖沈琳教授,参与北大“肿瘤免疫研究”跨学科群体专项计划,构建胃肠道肿瘤多组学图谱(GMAP)项目。郏科人以第一/共一作者发表SCI论著5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项,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000万元,获批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治愈晚期实体瘤仍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在北大医学厚道精神的激励下,郏科人将不惧风雨,不懈前行。
已获荣誉
郏科人曾获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博士研究生创新基金等奖励及资助。
于梦诗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19级博士生

于梦诗是秀外慧中的理科博士,也是波澜不惊的“科研战士”。面对“卡脖子”技术难题,她自学了固体物理、半导体器件物理等基础知识。她有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与坚持,将“冷板凳”坐热,研制出世界首例外延高κ栅介质集成型二维鳍式晶体管。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1篇,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各一篇。于梦诗以身践行格言,将梦吟成诗,迎来了“山花烂漫时”。
已获荣誉
于梦诗曾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校长奖学金、北京大学年度人物、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北京大学优秀科研奖、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之星”等荣誉与奖励。
钟润文
中国语言文学系中文系2022级硕士生

名为“润文”的她,冥冥之中便与中文系结下缘分。笔写燕园,展现北大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撰写北大重大选题50余篇,阅读量逾500万。作为北京市教委宣讲团成员、中文系文化宣讲团团长、北京大学博士生讲师团讲师,她3次担任实践团团长,带队在全国6省市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评北京大学社会实践“优秀领队”。她还连续两年任职于北大官微主编团,担任北大团委研青部副部长、万柳学联主席、中文系研会部长。她文体全面发展,获首都大学生演讲比赛二等奖、冬季运动会女子速滑第三名,不断探寻未知的可能。
已获荣誉
钟润文获得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戴德梁行奖学金、优秀记者标兵、社会实践“优秀领队”与“优秀个人”、“演讲十佳”季军、百佳青年志愿者等奖励与荣誉称号近20项。
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
北大“学生五·四奖章”的获得者们
深耕细作于学术专业
立时代潮头,发思想新声
奉献青春于社会实践
传五四精神,承时代重任
这群“圆梦新一代”
是奋进新青年的缩影
他们的故事
是北大人激荡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
在先辈风骨的滋养下
代代学子与这座巍巍学府共成长
以青春之小我
创青春之国家
挺膺担当,向阳向上
续写着新时代的璨璨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