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郝平、龚旗煌为2024级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

2024/09/12    信息来源: 北大新闻网   作者:    编辑:王道琳

郝平为2024级本科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

8月29日上午,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以“弘扬爱国传统,担当复兴重任,绽放新时代北大人的绚丽青春”为题,为全体2024级本科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宁琦主持。3900余名师生在邱德拔体育馆共同聆听。

郝平主讲“开学第一课”

“开学第一课”现场

郝平带领2024级新生回顾了北大126年奋斗历程,介绍北大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对正在迈入人生新篇章的2024级新生提出希望,勉励同学们传承北大光荣传统,努力担负起北大人的时代使命。

郝平指出,北大在挽救民族危亡中孕育而生,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关怀下,北大扎根中国大地,奋进时代征程,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取得了一系列卓越成就。郝平强调,身为一名光荣的北大人,就要时刻把“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作为座右铭,把为祖国和人民奋斗作为永远的追求。

郝平代表学校党委向全体新生提出希望:一要抱定宗旨,把北大红色基因传承好、弘扬好。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二要勤学不辍,把强国本领学到手、练扎实。注重培养创新思考的能力,加强对跨学科知识的涉猎,增强自己的综合学识。三要知行合一,在躬身实践中领悟真学问、大学问。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四要砥砺前行,勇于攻克人生的新困难、新挑战。要培育自己面对逆境时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始终保持强大的韧劲,一步一个脚印地勇毅前行。

同学们认真聆听

宁琦主持“开学第一课”

“开学第一课”内容详实、形式生动、意义深刻,同学们认真聆听、细心领会、深入思考,现场多次响起热烈的掌声。同学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北大青年,要从北大红色基因中筑牢理想信念根基,练就过硬本领,找准时代坐标,努力成长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才。


龚旗煌为2024级研究生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

9月4日上午,北京大学举行2024级研究生新生“开学第一课”暨培养说明会。北京大学校长、研究生院院长龚旗煌院士以“研在北大,志在家国”为题为全体研究生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院士出席活动。活动由副校长、教务长王博教授主持。

本次课程采用“主课堂与分课堂、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课堂设在医学部的医学科技楼报告厅,医学部各学院、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的研究生新生代表在主课堂现场上课。全校共设55个分课堂,2024级全体研究生新生在燕园、医学部、新燕园、大兴、深圳各校区同上第一课。

主课堂现场

龚旗煌带领同学们回顾了北京大学与党和国家同心同向同行的光荣征程,讲述了126年发展历史中孕育传承的北大传统和精神,介绍了北大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征程中的新使命、新作为。龚旗煌传达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并指出,研究生教育是教育、科技和人才三大战略的重要结合点,要以高质量研究生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北京大学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不断深化综合改革,推动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扎实走好新时代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为大家成长成才提供坚实的保障。

龚旗煌主讲研究生新生“开学第一课”

王博主持

龚旗煌结合各个时期北大导师和研究生的事迹,对同学们提出三点希望:一要“爱国奉献”,赓续北大爱国基因,继承一代代北大人奉献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光荣传统,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二要“求真创新”,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以学业为本分,坚守学术诚信,追求真理、追求卓越;三要“修身力行”,敦品励行,修身立德。他号召同学们在北大传统和精神滋养下,把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同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伟大的新时代书写精彩的人生答卷,共同续写北大的辉煌篇章。

研究生院副院长高宁以“学在燕园,研途有你”为题作报告。他指出,北大研究生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引领学科创新、推动社会发展、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他介绍了研究生培养目标与举措、过程和环节、综合培养平台、资助体系等情况,并详细介绍了培养制度与规范,要求研究生新生学习并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利用好学校提供的资源、平台和机会,科学规划,严谨治学,敢于探索,勇攀高峰,在以高质量研究生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贡献青年学子的智慧和力量。

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樊志作了题为“梦想起航——‘就’在你身边”的主题讲座,介绍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北大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为同学们提出职业生涯规划建议。

部分分课堂现场(左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分课堂,右上:深圳研究生院分课堂,左中:中国语言文学系分课堂,右中:基础医学院分课堂,左下:新媒体研究院分课堂,右下:体育教研部分课堂)

研究生新生“开学第一课”暨培养说明会是北京大学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以校史校情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研究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学校将加快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造就一支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生力军,为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北大力量。

学生感悟摘录:

龚校长将北大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娓娓道来。李大钊先生、屠呦呦先生、郭永怀先生等等无数的先贤,奋力拼搏、创新突破,在这些北大先辈赤胆忠心的热忱下,国家文明得以进步,科技创新得以推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医学生,我将无比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以北大先辈为人生的楷模,勤于学习、敢于探索、突破未知,争做新时代的青年,无愧于心、无愧于民,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以及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基础医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 宋依婷

“从未有这样一所学校,与国家的命运连接得如此紧密。”在研究生新生“开学第一课”上,我再一次想起了这句话。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北京大学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在带领着整个国家的向前。新中国成立后,优秀人才从北大走出,又走入了建设国家的行列,看着校友前辈们的优秀事迹,我心潮澎湃,意识到在北大学习的意义是不可替代的。作为北大学子,研究与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自身的提升,还在于对国家的奉献。在北大学习是人生的开始,在今后的人生中,我想在北大的生活和所得会一直伴随着我,并指引我砥砺向前,像无数从北大走出的校友那样,奉献自己。

——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馨娜

“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私利……” 北大自创立以来,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承载着服务社会、推动国家进步的历史使命。参加研究生新生的“开学第一课”时,让我领略到北大精神的厚重和内在力量。北大精神从未仅仅局限于个人的学术追求,而是一种对国家、对社会的无私奉献与责任担当。

对北大法律人而言,这意味着不仅要精通法理,更要心怀公义,将个人的法律知识和技能化为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力量。在北大的学术殿堂中,学术不应只是冰冷的理论,而应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成为指引未来的智慧之光。作为法学院的研究生,不仅要追求法学研究的卓越,还应始终牢记法律的社会使命,关注民生疾苦,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法律人的责任便是通过知识与实践,推动国家法治建设,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公正。我们理应将个人成长与时代的需求紧密结合,以实际行动践行法治精神,为实现更公平的社会秩序贡献力量。期待在北大的岁月中,肩负起北大法律人崇高的使命,踏实走好每一步,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光辉篇章。

——法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 季凡琳

在聆听校长讲话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北大不仅是一个集合了各个不同学科的大学,更是一个综合百家之长、深入学科研究和学科融合的有机体。曾经看过《觉醒年代》,我突然意识到影片中的他们都变成了自己的学长学姐。在这种历史和现实的交融中,我感受到了浓厚的认同感,也为自己成为一名北大人而骄傲。

此外,作为一名退伍学生,我深深为北大人为国攻坚克难,主动去祖国最艰苦的地方无私奉献的行为所感动。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当牢记校长在讲话中所引用的总书记嘱托,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数学科学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刘泓铄

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北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学术繁荣,从清末维新的京师大学堂、到“十月怀胎在红楼”的共产党先辈,再到改革开放“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先锋口号,从两弹元勋到最美基层干部,北大学子一直情系城镇乡野、心有家国情怀。

作为新时代的北大研究生,我们要从代代北大人身上汲取精神伟力,心怀“国之大者”,做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者,始终守牢坚定的理想信念。也要胸怀强国之志,肩负起时代重任,与梦想共同奔跑,用实干淬炼青年人的“铁肩膀”,用担当挺起青年人的“硬脊梁”,谱写一曲热血激昂的青年舞曲。

——城市与环境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武思嘉

作为深研院的一名硕士研究生,我与2024级的研究生共上“开学第一课”,认真聆听了龚校长的教诲,在优秀校友郭永怀、徐光宪、黄枬森等人的身上,深刻感受到了北大人“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的浓厚情怀,同时,也对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作为集成电路领域的一名“芯”青年,身处“卡脖子”技术领域,我深感任重道远。在研究生阶段,我们要牢记龚校长“爱国奉献,求真创新,修身力行”的三点期望,坚持“问题导向,南北联动,AI牵引,创新融合”,在深圳南燕园珍惜大好学习时光,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芯”青年,在未来努力将自己的青春投入到行业的火热实践中去!

——深圳研究生院信息工程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房久凯

上一条:北京大学举行2024级本科生军训,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下一条:邓宏魁教授获2024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关闭

版权所有2021©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京ICP备15026609号-1

地址:北京大学镜春园75号|邮编:100871|电话:86-10-62759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