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使用

赵晗汀:星光不问赶路人,科研漫漫自求索

2022/11/25    信息来源: 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   作者:    编辑:王道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北京大学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于2022年设立北京大学必和必拓“碳与气候”博士研究生未名学者奖学金。该奖项由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BHP)捐资,旨在资助北京大学科研能力突出、研究工作富有创新性的优秀博士研究生从事碳与气候相关研究。希望此项荣誉能够激励北大学子肩负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使命,积极探索未知世界,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在“碳与气候”相关领域发出青年声音,产出创新成果,为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突破性贡献。

赵晗汀,北京大学电子学院专业2019级博士研究生,师从李廉林老师,研究方向为绿色智能通信、通信感知一体化、电磁数字孪生。博士期间获得北京大学五四奖学金、北京大学校长奖学金、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北京大学三好学生等十余项荣誉,是2022年北京大学必和必拓“碳与气候”博士研究生未名学者奖学金获得者。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发表学术论文7篇,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5次,拥有发明专利3项。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后汉书·虞诩传》

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在燕园的第四个秋天,直博五年的旅途已行至一半有余,很荣幸我以低碳减排为目标的新一代信息化设备研究课题,得到了北京大学必和必拓“碳与气候”博士研究生未名学者奖学金的资助。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对过去四年学术生涯的一点感悟。

持之以恒努力开拓有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的科研工作

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就是明确自己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向,善于挖掘研究问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做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研究。

我的研究方向是电磁数字孪生与被动通信领域。近年来,“信息化设备”已经成为耗能大户,绿色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碳中和”中的重要意义日趋凸显,包括5G通信在内的一系列通讯标准中,载频频率越来越高,频谱占用率越来越大,发射机的数目越来越多。如何将功耗和频谱占用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已经成为当今物联网、移动通信、可穿戴设备、工业制造信息化等领域亟待解决的痛点。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降低现有通信体制的硬件成本和能耗成本,助力国家节能减排需求,需要探索一种适用于新兴物联网设备的低能耗通信方法。因此,我选择了绿色智能通信与智能感知成像一体化作为我的博士论文课题,力争在绿色低能耗智能通信这个立足点上做出有特色成体系的工作,为开发高效率、低能耗、低成本的通信和感知系统开辟新思路,争取在低碳电磁数字孪生和绿色智能物联等领域取得变革式进展。

不畏艰难,尽力养成能事半功倍和行之有效的科研习惯

与本科阶段侧重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学习模式不同,博士阶段的任务是有意义地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科研之路征途漫漫,为了避免在知识的星河中迷失方向,我们需要对科学研究的常规流程有清晰认知。

对于一个理工科学生来说,一个完整的科研过程往往包含以下内容:确定自己将要投身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发现或者提出有价值的科研问题;在进行相关背景调研和文献阅读与归纳整理的同时,对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推导,并提出新的解决方法;按照新方法设计实验,并归纳和分析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新方法或者讨论新的发现和新的结论;当实验数据与理论预期不符时,及时修改理论推导或尝试其他方法,重新进行实验测试。在历经考验的博士生涯中,一个新发现、新想法的产生,往往要经历许多次的失败。因为科研就是一个在失败中和尝试的循环往复中迭代上升的过程,但这很容易导致博士生对自己产生负面的心理暗示,容易使人陷入尝试与失败的负反馈的闭环。

当遇到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尝试去排解自己的心理压力。一是兴趣为最好的老师。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是科学研究的原生动力,我们要在不断地思考和讨论中体会研究的乐趣。二是磨练自己的意志。一些好杂志的拒稿率往往在80%以上,这意味着我们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工作大概率都无法得到认可,所以我们要具备面对持续不断的拒绝和失败的韧性和勇气,学会直面不确定性、直面挫折。三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作息,培养一些长久的兴趣爱好。这将有利于我们在高强度和大跨度的科研工作中保持健康的体魄,保证每天能够拥有充沛的精力去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四是学会沟通与合作。在一些理工科的研究中,一些复杂的工作很难独自完成,需要我们与同行的其他人进行合作和讨论,这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与组织协调能力。遇到困难及时与导师和同学们讨论,他人看待问题的新视角也会帮助我们检验自己思路的漏洞,给我们以新的启发。

勇于创新甘愿成为科研道路上的“孤勇者”和“追光者”

我的导师李廉林教授时常教导我,做科研要有爆发力,要在最前沿的实验数据中归纳总结新问题,要能够对科学问题有新认识,或能够总结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提高思考的广度、深度和高度,不断地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把在科研中遇到问题当作是一件好事情,因为一个难以发现新的问题的领域往往是没有前景的。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博士生,不能只有一个发现或只解决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必须要能够解决多个问题,并能够在博士毕业的时候,找到一条能连接你的所有结果的曲线,向他人证明你的研究有一条可行的有价值的前进道路。

总而言之,读博是场一个人的冒险,其中滋味,为己方知。在这条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激励自己勇往直前,将“不可能”变为“不,可能”。我坚信,只要能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我们总能走得更远,见到他人从未见到的风景,追寻到自己的星光璀璨,这也将成为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参加中国微波周学术会议(右一)


背景材料:

北京大学于2022年3月设立北京大学必和必拓“碳与气候”博士研究生未名学者奖学金。该奖项由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BHP)捐资,旨在资助从事碳减排与气候变化领域相关研究、科研能力突出、研究工作富有创造性的优秀博士研究生。在发放奖学金的基础上,该项目每年还将举办获奖学生年度学术交流会,促进碳减排与气候变化等相关的政策、技术、经济等领域的学术交流。

上一条:蔡兴瑞: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 下一条:做一个始终在路上的有心人

关闭

版权所有2021©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京ICP备15026609号-1

地址:北京大学镜春园75号|邮编:100871|电话:86-10-62759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