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使用

张承蒙:疾风知劲草,勇者必怀仁

2022/11/25    信息来源: 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   作者:    编辑:王道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北京大学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于2022年设立北京大学必和必拓“碳与气候”博士研究生未名学者奖学金。该奖项由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BHP)捐资,旨在资助北京大学科研能力突出、研究工作富有创新性的优秀博士研究生从事碳与气候相关研究。希望此项荣誉能够激励北大学子肩负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使命,积极探索未知世界,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在“碳与气候”相关领域发出青年声音,产出创新成果,为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突破性贡献。

张承蒙,人口研究所2021级博士研究生,师从陈功教授和武继磊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老年学和气候人口学,在Frontiers on Environment Science、IJERPH、IEEE Transactions on Technology and Society、《人口与发展》、IJCAI 2022等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汇报论文10多篇。目前担任《智能社会研究》青年编委, IEEE Transactions on Technology and Society等刊物审稿人。已获3项专利授权。曾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等。

用存量变增量,把难点变亮点

我现在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气候人口学、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去探究环境与人类行为,尤其是老龄化背景下新技术应用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内容。我一直是一个热心公益实践、积极参与慈善活动的志愿者,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志愿与公益、残障等相关议题,但在读研期间,参与的一些课题,使我开始思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且也希望能做一些这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国家现在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显示出了气候行动的紧迫性。得益于社会学的学科训练,我观察到了在气候行动、“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一些往往被忽视的行动视角和优势视角。我们过去更多强调工业、企业在“双碳”目标中发挥的作用,但其实我们每个人,尤其是现在老龄化趋势下,规模庞大的老年人,在整个“双碳”目标中同样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可以发挥很大的潜力。今年学校设立了“碳与气候”博士研究生未名学者奖学金项目,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将兴趣变为研究实践的机会,很幸运得以入选,可以在奖学金支持下做自己喜欢的探索性原创研究。

我们经常会讲到一句话,“开源节流,把存量变为增量,难点变成亮点”。在老龄化趋势加快的社会里,老年人口会越来越多,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老年人来说,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其碳消费也将随之增长,宏观层面增加了全球的碳排放。但老年人也具备一个独特优势:“有钱有闲”。老年人会有很多的空闲时间,这提供了老年人参与碳减排行动的可能性。在陈功老师的启发下,我凝炼出一条老龄化时代实现低碳治理的理念:老年人不仅是双碳战略的获益者和享有者,他们也可以成为“双碳”目标实现路上的参与者和建设者,老年人有能力且应当参与到低碳行动。例如,从生产性老龄化的角度,我们可以引导老年人去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比如做交通劝导的志愿者、垃圾分类的志愿者等。这个过程的实现就会有助于减少碳排放,而这些老年人便成为了“减碳志愿者”,这个过程就实现了存量到增量的转换。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对于如何做研究,我认为动手实践是做研究的根本,其次是合作以及分享、交流。

做研究需要行动。“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行动胜于言辞。在做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发现研究的边界和空余,并且沿着实证的方法论,展开研究设计,并按照计划分步骤地推进。整个从0到1的过程,最重要的便是推动想法落实,我的导师常常讲“你想到的别人也能想到,宝贵的是你能做到”,当有了想法后,积极去将它付诸于实践,主动开展研究设计,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做好的研究需要跨学科视野,以及加强合作。当我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我们会发现所有的学科无论是理工科还是人文社科在很多方面都是相通的,多和相关领域的人交流,会帮助自己思考如何更好地去做研究。同时合作也十分重要,找到一个互补的搭档,会十分有助于学术的开展。所以说多学科交流,多领域涉猎是十分重要的。

研究成果和发现,需要及时地分享、交流和传播。Idea Worth Spreading,学术研究是站在人类的最前沿去思考问题,不管这个问题有没有答案,都要回应到人类社会自身。好的研究是用来分享和交流的,这种交流不是功利和物质化的,而是一种思想的碰撞,为下次的发现做积累。我们应该将问题抛回给学术界,回应现在的研究。有想法、发现就可以进行交流和表达,因为也许你的一点点不经意的思考会助力其他学科或领域的发展。

要想产出高质量的成果,还需要做好“加法”和“减法”。“做加法”就是找有能力的人合作,找拥有竞争性资源的团队合作;“做减法”则是说能从科研以外的事务中抽身出来,全身心投入科研。我们现在经常提倡“极简生活”,这就是“做减法”,可以让我们的科研生活更快乐。

自由散漫,野蛮生长

北大学子总是会承担很多社会期待,而我认为北大学子也可以“自由散漫,野蛮生长”。

北大《星空日记》的招生宣传片,当年带给我了很大的启发。我想,北大是可以自由地实现梦的地方。进入北大后,我更加感受到这个园子给予无尽的包容性。学校给了我们一个可以“野蛮生长”的空间,老师们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能够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模样,找到自己所愿意终其一生为之付出的志业。

当然,在燕园还能感受到很强的人文关怀。我去年因为不小心头部受到了撞击,导致了大脑毛细血管破裂,对生活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近一年的恢复期间,老师和同学们都对我非常关心和爱护,让我能够有一个较好的状态去迎接科研路上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写在最后

在未来,我准备继续从事环境社会学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一是环境变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二是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与人类,是很有意思的研究领域,不止是人类的行为会影响环境,环境变化对人类行为同样会有影响,比如会体现在人的健康、情绪以及社会交往方面。

我希望将来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学术成果,吸引更多的人关注环境气候与人口发展这个领域。同时,也希望我的学术成果能够得到采纳推广,让研究与实践结合起来,为将来的政策落地提供助力。我想,这可能就是研究者的意义,能改善更多人的生活,推动社会的发展。


背景材料:

北京大学于2022年3月设立北京大学必和必拓“碳与气候”博士研究生未名学者奖学金。该奖项由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BHP)捐资,旨在资助从事碳减排与气候变化领域相关研究、科研能力突出、研究工作富有创造性的优秀博士研究生。在发放奖学金的基础上,该项目每年还将举办获奖学生年度学术交流会,促进碳减排与气候变化等相关的政策、技术、经济等领域的学术交流。

上一条:邓翀:少年勿忘冥冥志,奋楫扬帆正当时 下一条:蔡兴瑞: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

关闭

版权所有2021©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京ICP备15026609号-1

地址:北京大学镜春园75号|邮编:100871|电话:86-10-62759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