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使用new

吴先红博雅讲席教授

2021/03/12    信息来源:   作者:    编辑:王道琳

吴先红博雅讲席教授为同景集团有限公司捐赠支持,旨在助力北京大学创办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促进北京大学师资建设的发展。

吴先红博雅讲席教授王诗宬

王诗宬,男,1953年1月生,汉族,江苏盐城人。1981年获北京大学硕士, 留校任教至今。1988年获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博士。访问过五大洲的30余所高校和研究院。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现为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

研究低维拓扑,涉及几何群论,不动点,动力系统和代数拓扑等领域。与人合作有成果如下:发现三维流形中本质浸入曲面不能提升成有限覆叠中嵌入曲面的第一个例子;观察到卫星结上循环手术的障碍,证明了双曲流形中的浸入本质曲面边界数的有限性;在有限群作用、手性、流形嵌入、吸引子与流形拓扑间的制约等方面均有颇具创意的研究;特别是开拓和发展了三维流形间的映射这个研究领域,在探索覆叠度的唯一性、非零度映射的存在性、有限性、标准型及其与三维流形拓扑的相互作用中,有一系列预见和佳作。

1994年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1995年获求是杰出青年奖,1998年获陈省身数学奖,200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2-2006年曾是北京大学长江学者。

王诗宬还是Algebr. Geom. Topology、 Topology Appl.、中国科学、数学年刊等杂志的编委。


欧阳颀 中国科学院院士

欧阳颀,男,1955年7月生,汉族,安徽省天长县人。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系,1987年于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1989年于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1998年5月至今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授。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现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凝聚态与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从事非线性物理研究工作,近15年来以非线性物理为基础开展交叉生物学研究,在非线性科学及物理生物交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在《Nature》,《Science》等各类科学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60篇,文章总引用4千余次,75次应邀在不同国际会议上作大会邀请或特邀报告。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9年入选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2006年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先后担任《Chinese Physics B》和《物理学报》编委、《Chinese Science Bulletin》和《科学通报》副主编等职务。


高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文,男,1956年3月生,辽宁省大连市人。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科技大学,获计算机软件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计算机体系结构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获电子工程学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教授;1996年至2005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2006年至今,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

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视频编码、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与多模态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在高效视频编码算法、视频检测与分析方法、人脸识别算法与系统、大词汇量手语识别与合成算法与系统、移动视频检索理论与算法等方面做出贡献。已出版专著5部,在国际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含指导研究生论文)500多篇。

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因对于基于对象的视频表达与可伸缩视频编码,以及视频编码标准化的贡献,2008年当选为电气电子工程学会会士(IEEE Fellow)。


张远航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远航,男,1957年7月生,汉族,重庆市城口县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硕士学位; 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1985年8月至1987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今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工作,1990年8月至今在北京大学工作,1992年12月至1995年5月曾在荷兰能源研究基金会环境科学部任客座研究员。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学部院士。现为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1997年)。

张远航主要从事大气环境化学方面的研究。主持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研究,形成了集污染探测、理论研究、决策支持和区域实践为一体的学术思路,取得了大气氧化性增强机制及灰霾成因的理论创新,实现了区域立体监测和大型综合观测的技术突破,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并选择珠江三角洲开展长期定点实践,为珠江三角洲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提供了科技支撑,也为国家和其它区域提供了技术借鉴。担任“863”重大项目(2007-2010)和科技部“蓝天科技工程重点专项”(2012-2015)总体专家组组长,牵头编制了“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发表SCI文章160余篇,关于大气自由基循环新机制的系列成果于2009年和2014年先后发表在Science(324, 1702-1704)和Nature Geoscience(7, 559-563)期刊上。

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1995年获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资助,2014年被环境保护部授予“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称号。

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大气化学与全球污染委员会(iCACGP)委员、联合国环境署大气棕色云研究计划亚洲科学工作组(ABC-Asia)副主席等。



上一条:李兆基博雅讲席教授 下一条:黄廷方博雅讲席教授

关闭

版权所有2021©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京ICP备15026609号-1

地址:北京大学镜春园75号|邮编:100871|电话:86-10-62759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