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锋破晓,未名扬帆,青春声量,世界共响。7月13日,北京大学学生辩论协会一路披荆斩棘,过关斩将,终捧起华语辩论世界杯的冠军鼎。

同时,我校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023级硕士梁秋阳斩获全程最佳辩手,北大辩协教练、元培学院2006级校友胡开明荣获最佳教练称号。


2024华语辩论世界杯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指导,华语辩论世界杯组委会和北京青年艺术发展促进会辩论专委会共同主办。活动主题是“辞锋破晓”,寓意希望借助辩辞的力量,看到青春的曙光。7月8日开幕后,6天时间内,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国防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牛津大学、墨尔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马来西亚理科大学(总院校)、早稻田大学等24支参赛队伍的171名选手呈现了40场高强度比赛。在这一国际化的思辨舞台上,北京大学代表队展现了对于时代与国家的深入洞察,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参赛成员
领队(教练组:胡开明,崔磊,王宸宇)
胡元楚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本科生
选手
潘凌子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21级硕士生
崔德方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22级硕士生
梁秋阳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023级硕士生
陈晓彤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23级硕士生
陈耀辉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23级硕士生
芮子彦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19级本科生
李诗阳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0级本科生
黎嘉厚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21级本科生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下赛场上的精彩瞬间!
“正是在竞争的重压氛围下,听众才会情不自禁代入故事中,想起自己面对低谷经历时相似的决绝和坚韧。”
“相比于现有选手的闭门造车,迎接外界新鲜元素才是多样性真正的源头活水。”
在小组赛阶段,北京大学与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交手。对于近日互联网上关注度超高的《歌手2024》及其相关话题,北京大学突破热闹的表象、分析大众关注的实际内核,对于音乐竞演节目的魅力进行了生动的诠释,最终在小组赛段成功突围,晋级复赛。



“我们每个人的价值,其实就是在一次次被需要中建构而来的。听到别人的呼唤,大方享受这一份认可,自然就收获这一种幸福。”
1/8决赛中,北京大学迎战江苏大学,双方就“被需要是/不是一种幸福”展开激烈讨论。针对这一时常困扰现代人的话题,北京大学抽丝剥茧,细致分析“需求”与“满足”之间的逻辑关系,最终以3:0的比分,战胜江苏大学,顺利挺进八强。


“遗憾的是,这个回响只是他们自己的记忆和幻想,早不是伊人真正的模样。这正是孤独的样子。”
1/4决赛中,北京大学与墨尔本大学相遇,共同探讨中华文化的独特。面对“‘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更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孤独/昂扬”这一处理难度极高的辩题,北京大学的辩手在场上将中华故事娓娓道来。从“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孤独伊始,北京大学倾诉“醉里挑灯看剑”背后的落寞,感叹炎黄子孙“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昂扬,以诗词歌赋为引,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的解读。最终,北京大学顶住压力,以2:1的比分再下一城。



“我们应该承认负面情绪的存在,允许自己去体验这些情绪,从而达到对情绪的接纳,才能让我们意识到负面情绪并不可怕,实现更好的与情绪共处,从而更好的面对生活。”
半决赛,北京大学迎战2023华语辩论世界杯冠军国防科技大学,双方共同探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还要/不要对生活诚实”这一辩题。“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从生活中个体遭遇的落差与困境入手,倡导以真诚叩问内心、以勇敢面对成长。最终,北京大学以4:1的比分获得胜利,拿到决赛入场券。


“作为华夏民族的我们,以人写的史书为指导,不以传说的福音为方向。唯有从历史与集体相融的那份昂扬中,我们才看见了中华文化里那个大写的人。”
在决赛的舞台上,北京大学与牛津大学相遇,又一次就“‘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孤独/昂扬”展开辩论,但这一次他们捍卫的是“昂扬”的立场。比赛中,北京大学以昂扬的姿态讲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中国故事,赢得全场喝彩。随着总决赛落幕,北京大学以4:1的比分夺得2024华语辩论世界杯桂冠。






身为“辩士”的他们,将思辨融入生活,以严谨务实的态度对待每场比赛。而此刻,冠军奖杯已被捧起,也让我们共同期待北大辩协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