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筑梦人

二十年,香港工商界的中华志、北大心

2019/12/12    信息来源:   作者:马宇民、王婷、学生记者黄隽怡    编辑:王道琳

10月31日夜,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香港港岛海逸君绰酒店里响起,200多人的会场座无虚席,每个人身前的画册上都印着醒目的两行字:“薪火承传中华志,廿载情怀北大心”。

北京大学中国研修班同学会成立二十周年暨北京大学中研基金会成立五周年会庆

正在举行的是北京大学中国研修班同学会成立二十周年暨北京大学中研基金会成立五周年会庆。

中国、香港、北大——三个关键词,串联起了同学会的二十年。“那是一种情怀、一份感情、一片心思”,同学会现任会长黎明娟说。

结缘燕园二十载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然而,很多香港同胞对内地知之甚少,面对回归后的境遇颇感茫然:“祖国”一词触手可及,却又无比陌生;“一国两制”何去何从,是他们最迫切想知道的问题。当年冬天,经由香港总商会推荐,11位香港工商界企业高层组团来到北京大学,参加“工商界高层管理人员中国研修班”,首要目的就是了解国情。虽然不习惯北京的严冬,但一个星期的课程仍然让所有研修班同学大开眼界。“结业晚宴上,陈佳洱校长希望我们能凝聚、团结这一股力量”,第一届同学邓兆伟回忆道。

很快,邓兆伟连同研修班第一、二届学员于次年4月成功组织了同学会筹备委员会,随后集体来到北京,参加5月4日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庆典。心中振奋的同学们纷纷踊跃出资参与百周年纪念讲堂座椅捐赠活动,在讲堂座椅上铭刻下同学会和自己的印记。

北京大学中国研修班同学会历届会长

11月23日,香港“北京大学中国研修班同学会”正式成立,邓兆伟当选为首届会长。时任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的厉以宁教授亲临香港,代表陈佳洱校长颁发选任状。1999年1月,同学会正式在香港注册,由此,北大心、燕园情,传承至今二十年。

增进了解,加深友谊

邓兆伟介绍,“同学会是一群在事业、经济、社会上有一定基础,欲再提升和加强对祖国认识的人士组成”。他们来自制造、金融、保险、银行、物流、建筑、电子、食品、珠宝、旅游等行业,也有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士;既有上市公司和跨国企业高管,也有中小型企业创办人。这其中没有大富大贵,都是敢拼敢闯的港人缩影。“有别于其他团体,同学们都有一个共同目标,渴望深入了解中国政情、经济、外交、香港一国两制最新的发展,目标明确。”第十任会长黄励腾说。

2001年,北京大学中国研修班合影

同学会的宗旨是增进研修班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推动内地与香港经济及文化交流,并透过各项活动,发扬北京大学的优良传统和精神。除了各色各样的联谊活动不断增进感情外,同学会还经常组织国内考察,足迹遍布广东、上海、浙江、江苏、陕西等地。2005年同学会组织了黑龙江考察团,出发前适逢松花江重大污染事件,导致哈尔滨供水紧张。但理事会决定依时出发,一位参加者都没有退出。“反映了同学们对中国及北大的归属感胜过了其他考虑”,时任会长梁淦基感慨道。

同学会跟北大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时任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经济学院萧灼基教授受邀担任同学会荣誉顾问。在学校的支持下,光华管理学院厉以宁教授、历史系何芳川教授、政府管理学院谢庆奎教授等都曾在访港期间,受邀为同学会开办专题讲座,“一二九”师生歌会、校庆、毕业典礼和北大在香港举办的活动也常常见到他们组团出席。

2017年,同学会举办顺德考察之旅

同学会的核心工作,是每年雷打不动地组团到北大参加研修班,至今已连续办了40届。第三任同学会会长陈少霞说:“北大的教授、学者就中国改革历程以坦诚开放态度讨论,亦在政治、经济最新动向方面做出深入分析,对分秒必争的香港工商界人士来说简直是满载而归。”曾参加第28届研修班的许飚多年后又参加了2018年底的第39届,发现授课主题更聚焦于中美贸易摩擦、中国制造、大湾区等热点话题。“研修班的课程是根据每期不同的时事及同学期望而度身订造,很多同学都是一来再来,有同学更是差不多年年都上”,同学会现任会长黎明娟在面对“额满之患”时笑言,“近来几期,我们都限定一半名额预留给‘老同学’。”

回馈北大,薪火相传

麦贯之就是其中一位老同学,自第六届参加研修班起,至今只缺席过一两次。2008年,麦贯之当选为同学会会长,并于2009年3月成功在北大举办了同学会十周年庆典。在这次庆典上,同学会按照香港的传统,举行了拍卖活动,并将筹款所得捐给北大作为设立基金的第一笔捐款。2010年6月,麦贯之代表同学会与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签订协议,正式设立“北京大学中国研修班同学会助学金”,以帮助经济上有需要、持上进心的北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这一助学金,全部由同学会成员筹集而成,每年资助30名同学。

从此,每年的研修班又多了一项日程:与获得资助的北大同学见面交流,了解近况,分享经验。第十一任会长吴家荣希望通过这个机会,让“在北大学习的贫苦学子们,能安心完成学业之余,能看得到、感受得到,在外也有一班亦是贫穷过、奋斗过,努力学习拼搏出来的学长们,怎样在社会奋斗、冒出成绩!”

为谋划长远,把助学理念发扬光大,吴家荣力邀邓兆伟、陈少霞、司徒维新等前任会长共同筹划,于2013年5月专门注册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北京大学中国研修班同学会基金有限公司”(2018年更名为“北京大学中研基金会有限公司”),邓兆伟再次出任基金创会主席。

邓兆伟对北大的同学印象很深,“他们对自己的抱负、责任、方向、前途都很清楚。”他认为北大学子在生活无忧之后,更应该开阔视野、全面发展。因此,基金会在2018年北京大学百廿校庆之际再次捐赠100万港币,赞助“燕园翱翔”项目,支持北大同学参与短期海外交流交换访问项目,了解世界、提升自我。

第一批14名同学已于2019年4月组团到香港访问,参观了香港海关和立法会,旁听了高等法院的案件审理,出席了同学会理事的就职典礼,对香港的历史、文化、商业、法律等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学会学长们的苦心与真诚鼓舞着这些北大学子,而学子们“热爱社会家国、心怀感恩的情操、奋发图强的斗志”也让学长们赞赏不已。

研学团成员在香港中文大学

研学团赴司徒维新前会长律所

研学团参观周大福珠宝设计

研学团祭扫蔡元培墓

抓紧青年,培育未来主人翁

如今,反观香港复杂的局势,特别是部分青年人的表现,同学会学长们直言“心能不戚焉?”

2018年中国研修班同学会助学金交流晚宴合影

“许多香港人,尤其是年轻人缺乏对中国的认识,而到北大上课正是认识祖国的好途径,”第十二任会长谢宇辉对此寄予厚望,“希望研修班能带更多香港人来上课,一起加入中国这趟一日千里的快速发展列车,把握黄金时机。”同学会成员大多已是社会中坚,他们想尽一己之力带一带“后生仔”。“一个没有爱国思想的社会就有如一个脆弱的沙丘,受到外力便很容易瓦解。唯有拥抱‘一国’的概念,香港才能继续发光发亮。”第33届研修班同学文振声的话代表了同学会的共识,第七任会长苏永安更是建言,研修班最好一年多办几届,向政府争取资助,让经济能力不足的年轻人也能参与,“让土生土长的香港人认识一下祖国,多听、多看、多体验,把正能量带回香港。”

2018年5月,同学会代表出席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大会

这正是同学会赋予自己的使命。黎明娟会长许下了三项任务:进一步推动研修班的发展使更多香港的企业家特别是年轻人有机会踏进北大校门学习;继续大力支持“中研基金会”,促进内地与香港学生的互动交流及互访,走向世界,踏出未来;帮助香港在经济上有需要的优秀学生也有机会到北大上学,使更多香港的年轻人更了解国家、爱护国家、守护香港,成为我们优秀的未来主人翁。

北大中国研修班同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刊

明天会更好

“二十周年,再出发。”第十三任会长司徒维新写道,“同学会依然肩负着回馈社会、培育英才、维护一国两制、增进两地交流之使命。让不同信念的人彼此多一些了解与尊重,让更多迷失的香港年轻人找回自己的根、自己的家、自己的国。”

12月6日,第40届研修班顺利结束,同学会在北京举办了成立20周年交流晚宴。活动的最后,同学会历届校友都挤到主舞台上,放声演唱《明天会更好》。

“展望未来,同学会希望成为‘北大前锋’,在香港构建一个弘扬北大精神的坚实平台,为实践‘一国两制’继续服务,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黎明娟庄严地说道。


上一条:十载倾力,润泽人文——北京大学人文基金助力人文学科,弘扬传统文化 下一条:共襄百廿

关闭

版权所有2021©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京ICP备15026609号-1

地址:北京大学镜春园75号|邮编:100871|电话:86-10-62759066